【論語·為政】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大意】孔子說:“我對著顏回講了一整天的話,他從不反問,好像是個聽不懂的愚人。散學以后,我看他自修時與同學談論,對我所言,甚能發揮,回啊!他其實不愚。
本章記孔子贊揚顏回的大智若愚。
顏回是孔子最為深愛、最為得意的弟子,小孔子三十歲。其讀書的天資極高,又勤奮好學,可能用功過頭,腦力透支,加之他終身只讀書不做官,家境貧寒,所以,二十九歲時,發須盡白,四十歲便夭亡。孔子一直視顏回為唯一得其真傳的弟子,而顏回卻死在他的前頭,意味著孔門絕后,孔子為此痛不欲生。
顏回,字子淵。古人的名和字是相因的,《說文解字》釋“回”,淵水也。釋“淵”,回水也,兩者互釋。顏回是魯國人。崔述曰:“顏氏之名著于魯者多矣。《春秋傳》有顏高、顏羽、顏息,《呂覽》亦有顏闔,則顏子為魯人信也。”魯國姓顏的名人很多,而顏淵是魯國人的偶像。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家譜中認顏回為祖先。《仲尼弟子列傳》中顏氏居其八:顏路、顏回、顏幸、顏高、顏祖、顏之仆、顏噲、顏何,都是魯人。顏真卿的五世祖,南北朝著名文字家、教育家,著有《顏氏家訓》的顏之推說,這些姓顏的魯人都是仲尼母族。孔子的母親姓顏,孔門顏姓弟子多為其母系族人。
孔子的弟子顏路,是顏回的父親,據說是孔子的表弟。顏回是孔子的表侄,與伯鯉為表兄弟。孔子與顏回除師徒關系外,還有一層近于父子的親緣關系。《論語·先進》篇中記載:“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11·7)顏路請孔子把車賣了給顏回做一副棺槨。孔子說:不管有才還是無才,顏淵、孔鯉總歸都是我們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槨。我沒有賣了車自己步行給他買槨。因為我還要跟隨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結果孔門弟子出資厚葬了顏回,見《論語·先進》:“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1·10)孔子無法攔阻弟子們厚葬顏回,只好感嘆道:“顏回視我如父,我卻不能待之如子。”因為孔鯉為兄,死在前頭,無槨。兄無槨,弟卻有槨,這是讓顏回背上了違禮的罪名。孔子不愿厚葬顏回,正是從家族長幼有序的禮節來考慮的。而孔門弟子要厚葬顏回,因為顏回的德行、學問在孔門排名第一,為大家所景仰,不厚葬無以顯示他在眾人心目中的地位,厚葬也是為光大孔門的德風。所以,孔子只能拋舍與顏回的父子之禮,而從大家的心愿。
顏回是一個外表木訥,內心聰慧的人。正如孔子所謂“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4·24)從小就具有君子之風。“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說的正是顏回初入孔門時的情景。錢穆將此句斷為“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兩種斷法,意思相近,都是說顏回在課堂上聽課時,很少舉手發言,也不提反對意見,好像沒聽懂似的。而其他幾位高徒卻表現得很活躍,時常會與老師切磋。比如《論語·八佾》篇中,子夏由孔子所謂“繪事后素”,想到禮是后來才有的。孔子稱贊道“啟予者商也。”(3·8)又比如《論語·學而》中,子貢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不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由此悟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學習方法(1·15)。也有敢與老師爭辯的,比如宰我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17·21)唯顏回坐在一旁,一言不吭,只知道點頭。孔子教學一向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沒等到學生想搞明白又搞不明白,想表達又表達不清楚時不去啟發他。而顏回一聲不響,誰知道他到底是聽懂沒聽懂,叫孔子無從下手。且孔子是喜歡弟子提問的,他總能在與弟子的討論中受到啟發,而顏回“終日不違”,令他頗為失望。他說:“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所言無所不說。”(11·3)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對我所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顏回“終日不違”,是對老師“唯命是從”的不違嗎?是“唯上,唯書”的愚信盲從嗎?并不是。顏回天資高,聽言即悟,不僅聽課時毫無疑難障礙,且能了悟言外之意。且其生性深厚不淺露,不愛在人前賣弄。而子貢之流聽言而識,囿于文字之中,需與老師就言詞上切磋,經老師點拔后,才能開化。
“退而省其私”的“私”:一說是顏子離師后的言行,即指其日常一切動靜語默之間,能將所學運用于實踐。二說弟子自修。《禮記·學記》:“大學之教也,退息必有居學。”居學是指學校中學生自修的地方。私是指自修時,與同學們的討論。孔子省其私,是想看看他到底有沒聽懂講課的內容,故課后的討論更為恰當,第二解為好。
“亦足以發”之“發”,是孟子所謂“時雨化之”,萬物生發之發;是朱熹所謂“月映萬川”,聞一理便能闡發出萬物之理之發。子夏、子貢的悟性僅停留在“舉一隅而以三隅反”(7·8),“告諸往而知來者”(1·15)。子貢說:“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5·8)顏回聞一,便能推知全體,而子貢聞一,只能由此及彼。顏回能由物之理,而知天之道,而子貢仍陷在一物一理之中,難能貫通,所以“回也不愚”。
顏回之若愚,正是其聰明絕頂之處。我們讀書時,也不妨學點顏回“不違”的傻氣。朱子說:“凡讀書須虛心,且以未識字底將本文熟讀平看。”讀書的時候必須得放空了心思,不抱任何陳見、偏見,要像不識字的人剛學識字那樣逐字逐句地將文章反復熟讀。此句中的“未識字底”與顏回的“終日不違”實是一個意思。只有完全放空自己,才能從頭到尾聽完別人所說的話,再從頭來梳理對方的思路 ,判斷對方的觀點。多數人都是憑自己已有的觀念來讀書聞道,符合的,就對,不符合的,就錯,或將書里的話往自己的意圖中套。如此讀書,對你的智識未能有增加,反而愈讀愈偏狹。“不違”是一個很不容易達到的境界。這個“不違”不是表面上的不違背,而是真心誠意地認同,像海綿一樣無有排斥地吸收。不違,才能多聞;多聞,才能廣博心智。顏回聞一知十的訣竅,恰在“不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