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跑了你們知道嗎?”
“不知道啊。好幾天沒見他了。昨天我們畫畫課都進不了門。”
“房東都來了。把他的工作室門鎖都換了,說是沒交房租呢!”
“不會吧,張老師一向還不錯的,他的書法課我們跟了一年多了。孩子也很喜歡他啊。”
“人心隔肚皮,你怎么知道他有沒有什么其他事情?”
“也是啊。但是真沒想到張老師是這種人。”
01:
一行畫室這幾天“游人不斷” ,聽說畫室的主人張炳坤找不見人了。房東來要下半年的房租,幾位共同租用畫室的老師,也焦急的等著他的消息。
電話關機,人去哪兒了?
這是一個小區內的畫室,三室一廳。由張炳坤租下,再找了一些其他老師合作。比如畫畫、書法、鋼琴、吉他等等。大家每個月把房租交給張炳坤,由他來交給房子的主人。
“我上個月就把房租給他了。”音樂老師小雷說。
“我還不是一樣?他這個人有點摸不透。想啥呢?這還一走了之了?”吉他老師夏夏氣憤的說。
“是啊。簡直不能忍受。報警吧。”兒童畫老師若然提議。
02:
張炳坤的電話依然打不通,他到底去了哪里?
家長微信群里開始亂作一團。幾位家長也開始算賬了。
“每個學生交幾千塊的課程費用,咱們這個群一共63位家長,大家算算吧。”
“嘖嘖嘖, ?這數目真不小,真沒想到,兩年多了張老師是這種人!”
“親們,我重新建了一個家長群,大家加入進來,我們把事情都留下文字證據,報案吧。”
"嗯,報案報案。”
03:
這一天,家長和其他幾位老師都來到了畫室門口。貼了幾個條幅和紙條。言語惡毒的有之,聲淚俱下討伐者有之。
其他的幾位老師也和家長一樣算了一筆賬。
他們的鋼琴,書畫工具,吉他,小提琴很多值錢的物件都在畫室,加七加八算下來也是不小的數目。
得,報案吧。事到如今,證據確鑿,張老師肯定是攜款潛逃了。房租也被卷走了,我們都是受害者,孩子,家長,老師,房東,通通都被張炳坤騙了。
04:
長安的冬天焦躁難安,霧霾、尾氣、光禿禿的街景,像極了此時跟一行畫室相關的所有人的心情。
110撥通后,幾位家長和老師七嘴八舌,恨不得把張炳坤從電話線那邊揪出來。
幾位老師開始在家長群里說起張炳坤的一些“家丑”:
聽說張炳坤人特別老實,到現在沒找到女人;
你們還不知道吧?張炳坤一只眼睛看不見。想象不到吧,你孩子一直在和一個視力缺乏者學書法。
... ...
05:
可事情還是戲劇化的轉變了。
五天過后,張炳坤出現在畫室的微信群,他在群里發了一則公告:
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各位小朋友。這幾天讓大家擔心了。我回來了。
我們的畫室還是要繼續做下去,張炳坤也不會人間蒸發。只不過和房東有一些意外的沖突,現在已經處理完畢。
畫室我們需要另外找地方了,如果有家長不希望孩子課程中斷,我可以去家里一對一。
感謝大家這些天的關心。
一行畫室 張炳坤
頓時,群里炸開了鍋。
“我就說,張老師認真負責,不可能出現這樣的事情。”
“是啊是啊,我孩子都學了一年多了,一直很信任張老師。”
“張老師,回來就好。我們等你新的地址。”
“張老師,有什么事情以后跟我們提前說一聲,看把人擔心的。”
... ...
緊張了好幾天的群氣氛此時一片和諧,大家都舒了一口氣。盡管之前有人曾惡毒的詛咒過張炳坤。可現在,張炳坤回來了,家長們的內心最清晰而堅定的聲音,其實是:
這個人真的和一開始的印象一樣,是個不錯的人。
06:
一行畫室的事情暫告一個段落。相信這個插曲接下來也會很快被大家遺忘掉。也許只有張炳坤,看著那些曾經刺眼的評價和文字,心得一段時間才能平靜了吧。
大家都難以揣測這些天他都經歷了什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畫室雖小,他卻在極力地去做當家人應該做的事情。只是這其中的過往他到現在也是不方便說出。
俗話在前:墻倒眾人推。這雖是生活中一件小波瀾的事件,但對家長和張炳坤來說,日后的相處也多少會心生芥蒂了。
07:
還記得作家劉瑜曾經在她的雜文集里,談到過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
參與實驗者八人,其中七人知道一件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人蒙在鼓里。當七個人都在說謊的時候,看到真相的那一個人,也會隨著另外七個人來“顛倒事實”。而當這七個人中,有一個人故意說出事實真相時,第八個人就會理直氣壯的說出自己看到的真實情況。
這個實驗被叫做“群體壓力測試”。
我們處在人群之中, 世相百態,恐怕也是時有體會。當處在“群體壓力”之中時,我們往往也很難做那個“勇敢的清醒者”。
但反之,如果我們有一天處在張炳坤那樣的位置,知道了這般理論,也必然不會再去為了眾人的反應而有更多的心擾。
這世相百態,不知你在何時最有感觸?
無戒寫作訓練營 ?第1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