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蔡崇達的《皮囊》,因為時間關系,我的計劃是每天2到3篇把它看完,在看這本書的整個過程中:
心是沉的,身是輕的;
身是輕的,心是明的;
生活是重的,時光是輕的;
親人間的交流是輕的,情感是重的。
大部分文章都用一個主人公的故事串起,故事最后都凝聚為一句話的道理,滲透著主人公的生活哲學,影響著作者的三觀和人生,同時也驗證在我們這些讀者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生命中。
其中有幾個故事對我觸動很大:
第一、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如果你整天伺候著你這個皮囊是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
回想身邊的人和自己,就是把自己的皮囊伺候的太好了,從注重外表的修飾到在乎別人的看法,到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留不的血、傷不的心直到最后的一事無成。反之,如果很早就懂得肉體是拿來用的這個道理,在出來混社會這幾年的生命歷程中,早已蛻變成蝶、鳳凰涅槃、身心自由。
第二,再走幾步看看。
在“母親的房子”這篇里,這句話打動了我,事實上這一篇看得人幾欲流淚,書中作者的母親,懂“情”知意,理解丈夫,堅強如大山,守著”蓋房”的渴望,用行動將它建成,看起來超愛面子,其實是“人活一口氣”的堅持,以及在家體最困難的時候,想一死了之的悲愴。母親深藏內心的沒能說出口的愛情,“母親的房子”,是一篇值得看的很好的短篇小說,除了敘事的方式,文章的結構,我其實追溯著想知道作者當初的構思,從一座房子開始到那個年代愛情的升華,再到我們現代人歸鄉,以及“家”在每個人的意義。中間傳播了母親做事的信念:再走幾步看看老天總會給路的。母親的情感,對丈夫的理解認可,幫扶和深沉而羞澀的愛,一家人生活的拮據,各自的奮斗,向命運發起的妥協和挑戰。其中有一句我相當認可:房子是母親的血液,以建筑的形式驕傲的立在那里。
第三,人最怕的是發現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一觀點是作者在“我的神明朋友”這一章節里談到的,但是我看到這句話,觸動很深。人最怕的是發現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一個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東西,往往會使兩個表謝,要么是,不停的嘗試胡亂追求一番,過了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要么是一直走在錯誤的道路上,直到周末的時候,直到父親死的時候才驀然發現,自己想要的其實,并不是自己追求的那一個,而對于那些生來就知道自己,想要東西的人,這其實也不能說是一件好的事情,因為如果你老早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么,你可能會錯過生命中很多美好的東西,一會你會自覺的屏蔽掉,和你追求的這個東西不同的那些事物。
最后借用一讀者的話結尾: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不管你發現或沒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你都會被推上生活這條路,不走幾步看看,怎么能知道結局呢?而學會“使用肉體”會讓你走的更快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