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越長大,越對這個世界缺少學習的興趣了。
小時候,對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好奇,能用一個下午蹲在大樹下研究螞蟻如何抬著蚱蜢的尸體回窩,能用一整天去琢磨如何疊一個整齊、穩固的紙牌屋,能沒日沒夜地互相追逐打鬧比拼誰跑得快......
后來吶,因為所謂的“成熟”放棄了很多童真的樂趣,因為情感的創傷開始隱藏自己的情緒,因為一些老師或書籍有意無意的錯誤引導放棄了對一些知識的興趣......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對很多曾經感興趣的東西不斷做著“減法”:數學太抽象了,不感興趣;物理太復雜了,不感興趣;英語學了又沒用,不感興趣;運動太累了,不感興趣;聚會聊天太虛假了,不感興趣;寫作太費腦了,不感興趣......
發現沒有,我們太輕易的就說出了“不感興趣”,然后放棄了太多深入認識這個世界的機會。
然而,如果你不深入認識一下這個世界,你是不會知道原來還有那么多美好的人生體驗:你體會不到比爾蓋茨腦袋中的世界有多么智能化;你體會不到霍金腦袋中的宇宙是怎樣的令人著迷;你體會不到村上春樹幾十年堅持跑步的那種活力;你體會不到周杰倫開演唱會引起萬人合唱的那種美妙......
也許更簡單一點,你如果不認真學習,你就體會不到去清北或其他頂級大學是怎樣的體驗;你如果沒去持續運動,你就體會不到每天充滿活力是怎樣的感受;你如果沒有去持續寫作,你也體會不到當我寫出了一篇閱讀量10萬+的文章時具有的那種成就感....
這都是因為,我們有時候太輕易說出“不感興趣”,從而欺騙了自己,放棄了深入學習。
而我認為,這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1.沒有正確認識“學習興趣”是什么;
2.沒有真正逼迫自己學進去。
一、學習興趣究竟是什么
我們很多人其實都高估了“學習興趣”的效果,以為有了“學習興趣”就能激活自己,從此,懶惰沒了,拖延癥好了,早起有動力了,上課有精神了,工作有熱情了,紛紛擾擾的世界,我就只愛沉浸于“學習”中不能自拔。
因為很多媒體或書籍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宣傳這種觀念,你看比爾蓋茨年輕時候對計算機那么著迷、沒日沒夜地編程;你看霍金對宇宙那么著迷、沒日沒夜地琢磨;你看喬布斯、扎克伯格、馬斯克……這些人的經歷無非就是說:你看吧,他們那么成功都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學習興趣”。
其實哪有這么簡單啊。
我們先看看維基百科對學習的定義是:
學習是透過教授或經驗而獲得知識、技術、態度或價值的過程,從而導致可量度的穩定的行為變化,更準確一點來說是建立新的精神結構或審視過去的精神結構。
“建立新的精神結構”意思是,學習一定是脫離舒適感的,知道這點很重要,這意味著沒有“快樂學習”“輕松學習”這個說法,所以,無論你對一項東西有沒有興趣,學習本身都是“脫離舒適感”的。
記住了:學習興趣≠學習變輕松了
學習興趣其實是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了一種激勵機制,這種激勵機制能夠讓你對獲得激勵的渴望超過對學習“脫離舒適感”的厭惡感。
所以,“學習興趣”歸根到底是建立了一種強于“學習厭惡感”的激勵機制,這種激勵機制大部分情況下是得到價值肯定,比如物質獎勵或精神肯定,可能是他人的肯定也可能是自我肯定。
所以,你看我最近逼著自己在簡書和微信公眾號上堅持寫作,才發現我對“寫作”原來有著強烈的興趣,而我在這之前卻很抗拒寫東西,真的不是因為寫作對于我變輕松了,而是通過寫作“整理思想+獲得肯定”對我的激勵作用要比寫作過程的“不舒適感”更強烈,所以我有興致寫下去。
當然,也會有其他激勵機制,比如跑步會慢慢讓人上癮是因為跑步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你在跑后感到很暢快。
二、怎樣才能真正學進去
因為“學習”是有“不舒適感”的,除了少部分天才以外,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天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要擺脫這種感覺,你需要先嘗試進入這種“不舒適感”,跟這種“不舒適感”好好相處一番,然后你也許就會發現一些超過這種不舒適感的意外之喜,這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是不是真的具有“學習興趣”。
所以,不要輕易說自己“不感興趣”,你再往前試一下!
這個過程其實類似于我們交朋友,我們的大部分朋友都不是靠“一見鐘情”得到的,是靠一段時間相處而對彼此的認同建立的。而即使“一見鐘情”往往也是因為在恰當的時間發現了對方與自己的價值觀或審美相似所以很快產生了興趣,而對“學習興趣”的“一見鐘情”也是因為突然發現該類學習過程與自己已經掌握的經驗類似,能夠很快產生學習價值。
如果你才接觸這件事情/這類知識不久,還處于淺層階段,不要輕易跟自己說“不感興趣”,也許這只是你本能上“厭惡學習的不舒適感”,這時候你逼迫自己學一下,告訴自己不管怎么樣先做的不比其他人差,當你做到這一點并得到別人肯定的時候,如果還是無法擺脫強烈的“厭惡感”,那么你再去考慮是不真的“不感興趣”。
不過,也有不少人在小時候就對某類知識或事情產生明顯學習興趣的,他們是幸運的,也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做的比別人好一些,很早就得到了父母或外界的肯定,形成了比較好的激勵機制,所以就很順利的發展起“學習興趣”。而對于早期沒建立起“學習興趣”的人來說,在后來的成長道路上也許需要多去嘗試不同的知識,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
但是,記住了,不要走馬觀花,要往門檻里再邁一步試一試,也許你看到的風景、得到的體驗就不一樣了。
那么怎樣才算“學進去了”呢
我覺得最簡單的衡量方式就是:你比大部分人的平均水平要做的好一點。
當你比大部分人的平均水平要做的好一點的時候,你就比大部分人對這項知識的認識要更深入一點,你不再是隔岸觀火的態度,你對這項知識的整個脈絡是清楚的,并且熟悉到具有了發言權,然后你還會逐漸得到外界的肯定與自我的認同,這樣你就獲得“價值肯定”了,這才叫“學進去了”。
總結一下
1.我們長大以后會失去許多童真,有時候會太輕易說自己“不感興趣”,從而失去了深入學習與體驗這個世界的很多機會;
2.“興趣”也許并不會像我們所想的那樣讓我們“輕松學習”,因為學習本身是“脫離舒適感”。所以,我們在嘗試一些事情的時候,要逼迫自己往前再走一步,不要停留在淺層的觀望狀態,這樣才能真正讓我們做出準確判斷:那究竟是不是自己的“興趣”。
以上。
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就點個喜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