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銅的《精進》一書近年來深受廣大讀者喜歡,就連我們家“視讀書為糞土”的某先生都開始愛上閱讀了,《精進》一書我聽了很久,甚至還在線下幫忙做過幾期的手賬,但是,苦于一直沒有時間真正去閱讀。
今天終于翻開了第一章,看了關于“如何對待時間”的相關章節。這節的主旨是:活在“全部的現在”從當下出發,聯結過去與未來。我粗略梳理了一下作者的行文思路,大體歸納整理如下,便于后續的閱讀回顧。
一、時間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
對待時間常見的幾種態度:1.茫然的:無所事事,荒廢度日;2.焦灼的:賽跑,競逐,忙不停歇;3.無助的:逡巡不前,任其流逝;4.隨意的:三分鐘熱度,忽而興起,忽而頹廢懶散;5.投機的:司機而動,迫切于把時間轉化為金錢。這5種態度都不理想。
二、那么,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時間?
向孩子學習“鄭重”的態度。孩子玩游戲、問問題時全神貫注、不容差錯的鄭重態度,引發我們成人的反思,相比于孩子的鄭重,成人以戲虐的、游戲的態度去度過自己的人生,這樣對待時間的態度值得反省。
民國時期的大學者梁漱溟提出的“鄭重”,鄭重是這樣一種態度: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于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鄭重是這樣一種態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輕重緩急,因盡全力無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陰未曾虛度。
三、不同場合,不同的時間視角
時間視角,即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同態度。
常見的5種時間視角:1.積極過去視角:積極回顧,懷舊,念情,感恩擁有,但忽視當下。2.消極過去視角:消極回顧,沉浸傷痛難以自拔,存在心理隱患。3.享樂主義視角:及時行樂,幸福感爆棚,忽視過去和未來,易成癮。4.宿命論視角:對現在無能為力,一切命中注定,順從、忍受。5.未來視角:前瞻性,關注目標和任務,擔心未來,幸福感不強。這5種視角都不夠完美。
什么樣的視角最理想?平衡視角。不要維持單一的時間視角,最好采用混合和折中的方式:多采納積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和未來視角,平衡好三者視角,“隨需而變”。
在工作場合以未來視角為主,有條不紊完成計劃,提高效率;非工作之余用好享樂主義視角,享受閑暇時光,提高幸福感;逢年過節,親朋團聚時,用積極過去視角感念過去,增加人生意義。
四、由當下向過去與未來延伸
瑞典心理學家林德沃提出:具有平衡式時間視角的人,在內心具有一種“延伸的當下感”,即“從當下審視過去”和“視未來存在于當下”,涵蓋當下與未來,既不疏離過去也不漠視未來的當下感,對時間負責。
林德沃提出對待時間的十條建議:
1.生活在當下;
2.嚴肅地對待時間;
3.留意自己擁有的空間并享受它;
4.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時間視角;
5.從現在出發聯結過去;
6.并不完全沉浸于過去;
7.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
8.平衡計劃和非計劃時間;
9.視未來存在于當下;
10.對未來保持積極的態度。
注意:書還是要自己親自去讀的,懶不得。別人提煉的,簡單過一遍就好。只有自己去挑揀素材,慢慢咀嚼,才知道什么適合你,把它內化為自己的。別干等別人隨便搓個飯團丟給你,囫圇吞棗咽下去,最后才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消化,傷了“腸胃”,敗壞“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