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學會向外看的同時,向內求。
這個向外看,有時間空間兩層含義。從時間層面看,是你未來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或者稍微短一些,你五年后、十年后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如果五年后我希望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做到多少的市值,那你當下所做都應該是跟企業經營相關,心無旁騖,把目標細化到每年、每個月、每一天。
如果說十年或者更長的維度,我希望成為一個作家,那么我就應該在更長的維度里,去體驗更廣闊的人生,其中之一便是做好一個企業家。
這兩者并不沖突,體驗更廣闊的的人生,必然會為寫作帶來更多的素材和積淀。一個奮斗者的一生,這樣的人生閱歷,從題材而言,是無可替代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是用自己的一生做了一個相對稀缺的選題,并一直在挖掘素材、積累體驗、尋找切入點,恐怕要到垂垂老矣,才能最終破題,找到這個選題的落腳點。
然而這兩個目標,在某一個階段是必然要出選擇的。在具體的某個階段,你只能專注地做好一件事。比如現在的我可能要用七個小時去做好一個創業者該做的事情,用一個小時來積累素材,對這一天進行一個梳理和記錄,等到了下個階段,你拿過來這些記錄,往事一幕幕展開,我相信,那個時候我的寫作靈感一定源源不斷。
從時間的維度向外看,一個階段做好一個階段的事情,站在更高的未來,去約束現在的自己,不讓自己五年后回顧的時候有遺憾。
還有一個向外看,就是空間層面的。看的是地域、行業,乃至更為宏觀的國民經濟層面,全球政經層面。
比如這段時間我在杭州,就明顯就感覺到了這個城市的躁動。跟杭州比起來,濟南太過于死氣沉沉,但就內容而言,濟南卻正是因為這樣的相對封閉,更適合好好打磨優質內容。
這段時間跟很多同行交流,明顯就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認知、視野都受到很大沖擊,很多地方的內容生態,確實要比我們更為成熟,我們的很多東西,并沒有打通。
比如我們做各個平臺的內容,短期內確實能掙錢,卻沒有真正很好地思考,還是要去搭建自己的私域流量,而這,對于我們這些做內容的人來說,是我們之前有接觸但是沒有真正進入的領域,站在更高維度的人,一眼就能看到我們可以提升的空間。
于他們而言,每天幾百萬乃至幾千萬的流量,竟然沒想過去做私域,簡直就是不可饒恕的失誤,而這恰好是我們的短板。行業外的人,乃至站在這個行業更高維度的人,就成為了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很多的不足,也能更好地看清我們的方向。
比如昨天跟一個創業者聊,他說他在中歐商學院學習的時候,跟很多師兄師姐以及同學頭腦風暴,就看到自己太多的不足,覺得自己站在未來看現在的能力不足,如果五年前能夠有更遠大的目標,那個時候做事的格局和魄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他說了一句話,叫作“要攀更高的山,就要先下山”。我昨天聽了之后也沒在意,但今天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里回想,越想越覺得意味深長。
它不是簡單地說空杯心態。更多的還是指向未來,我們到底要去哪里。如果你想要攀更高的山,就一定要學會下山,從自己的山頭走下來,去擁有更開闊的視野。
但這一切的向外看,都不是為了打擾自己的內在節奏,反而是在做了一個梳理之后,更加完善自己的系統,加快(或者減慢)在某個層面的節奏。是為了反思和復盤,提升自己的效率。
其實有時候向外看,甚至會影響到自己的節奏,甚至會迷失。尤其是看到杭州一片歡騰,整體氛圍可以說是生龍活虎,生機盎然,再看看自己,內心說不焦慮,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焦慮了一天后,得出的結論卻是,我得趕緊回去,去向內求。因為我在這次的會議當中找到了我們自己的位置,找到了我應該堅持的方向。
首先,我們挖掘優質內容創作者、孵化IP的思路一點問題沒有,因為昨天,也是這個創業者說了一句,“在大機會時代不要機會主義”,這句話非常適合我們這些做內容的。
我們原本就是長期主義,就是跑長跑的,我們不能看到別人短跑的爆發力強,就急了,也開始帶著大家去跑短跑。尤其是現在短跑的這么多,泡沫也這么多,從長遠來看,到了長期主義者該上場的時候了。這反而是我們的機會。
但是我們的效率是不夠高的,尤其是跟杭州速度比起來。我們有很多地方,包括管理、制度、人事都還是非常不專業的,這樣勢必會影響到我們的發展。
即使是長期主義,也不能被自己拖死,某種層面而言慢即是快是對的,但這不是自己效率低下的借口。所以我向外看,看到的是自己的問題。所以,我現在迫不及待地要回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向外看能幫助我們調整內在的節奏,這樣的向外看,才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