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輕人是社會的銳度,中老年是社會的韌度。來自某網友對于《敦刻爾克》的影評
2.“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
一張文憑,仿佛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
來自錢鐘書的《圍城》
3.作為一個活到第四個本命年的人,已經與生活戰了四個回合,到了下半場,敵人只剩下自己。人生只有三大矛盾:與環境的矛盾,與人的矛盾,與自己的矛盾。48歲還沒解決前兩個矛盾,這個劇本基本上已經失敗了。所以,罵人的事留給年輕人去做吧,好在我也年輕過,該罵的也罵了,再罵也罵不出啥新花樣。即使教堂真的倒了,搬磚也比罵街更有意義。
無論“多數派”還是“少數派”
社會都不會拋棄你
新京報:你覺得什么樣的女人、男人是最適合現在這個社會的?
高曉松:社會就是為了人類而創造的,實際不是人要去適應社會,而是社會在適應人。只不過社會適應的是大多數人,所以多數人在改造這個社會,把這個社會向不同的方向推進。要適應由大多數人塑造的社會也很容易,不管男人還是女人,把自己變成大多數人,就適應這個社會了,而且就參加到對這個社會的改造中去了。如果你堅持不愿意變成大多數人也沒問題,雖然社會是大多數人決定推動的,但社會還是正態分布的,由大多數和少數人一起組成的。你去當少數人,雖然不能適應主流社會,但因為社會的正態分布需求,所以一直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你要么為主流社會做貢獻,要么為多元化做貢獻。社會不會拋棄人,只有人拋棄社會。
來自高曉松答新京報的言論
4.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來自《后漢書.黃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