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我們的大多偏好和做出的選擇更多地源自于我們的生物性。
盡管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生物本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生物指導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緩慢的進化已經跟不上現實的步伐。所以我們要反本能!
很多人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卻并沒有變得更優秀,為什么?
- 固有的認知模式很難改變
- 急功近利。收益存在滯后性,我們的思維都是同步性。
- 不愿意離開舒適區。離開舒適區往往意味著短期的效率降低。
“雞湯”更像是色情按摩,你那里舒服它就按哪里;而“干貨”更像是正規按摩,你哪里不舒服他就按哪里。
本書屬于干貨類書籍,不僅給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而且盡多的解釋了一個行為產生的原因和背后的根本。
第一部分 反本能之自我提升
第一章 為什么總想拖延
- 感性VS 理性——我們為什么那么不懂得克制自己
- 大腦分為兩個區域,感性面和理性面,相互關聯又相互獨立
- 感性面:邊緣系統,出現得早,占比大,負責執行我們的本能,比作大象
- 理性面:前額葉,出現的晚,占比小,思考和控制,比作騎象人
- 計劃的制定和執行需要兩個系統的配合
其實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小黑人和小白人。一般情況時感性和理性是互相矛盾的。
- 虛假的疲勞——為什么我們總想要放棄
- 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大腦感知到身體能量下降太快時,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加自己的能量并減少消耗,同時限制身體部位的消耗。
- 虛假疲勞感:運動過程中第一次感到疲勞往往不是因為肌肉無法工作了,而是因為大腦的過度自我保護。照顧生存是頭腦的主要任務,只要是可能對生存有所威脅的行為,他就會做出強烈反應。(你跑步太累的話遇到突發情況就跑不動了)
- 接觸新事物初期需要消耗大量認知資源,這種不熟悉感大腦會歸類為“疲勞”,所以感覺很累。(萬事開頭難)
- 能否長期堅持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對自己能力的認知,如果認知不夠清楚,或者不夠自信,那么會很容易放棄。
注意:接觸新事物時由于我們會消耗很多能量去建立新的認知,有的時候是大腦的欺騙,有的時候身體是真的累,所以要注意休息和補充能量。
- 享樂的大腦——為什么我們總想玩手機
- 當我們還是原始人時,能夠引起我們快感和愉悅情緒的主要是性和事物。(食色性也)
- “爛尾”的大腦:由于環境的變化進化出了新腦,新腦進化出來時,為了維持行動的本能,并沒有將舊腦剔除,他倆是并存的。
- 延遲享樂:舊腦對享樂的需求很高,因為原始的享樂都跟生存有關,經過長時間進化,享樂已經成為我們的本能。但是過度享樂已經不適用于現代社會。
在現代社會,就算你早起一會,就算你不吃那么多糖,不吃那么多肉,不貼秋膘也不被凍死餓死。利用新腦,學會聯系實際情況來對行為習慣進行改進,而不是一味聽從舊腦的指揮。
- 社會的螺絲釘——為什么做事做久了會沒精神
- 我們體內的遞質和激素分為
興奮類
和抑制類
,他倆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而且維持這種狀態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 當我們一直使用興奮類激素時,由于邊際效用遞減,保持興奮會越來越難,所以很難長時間對同一件事情持續亢奮。
- 我們體內的遞質和激素分為
所以靠意志力去做的事情很難長期堅持,太用力的人跑不遠,可以把它轉化成行為習慣。
平時很安靜的人在KTV最瘋,是這個道理嗎(○` 3′○)
- 不走陌生路 - 為什么改變總是那么困難
- 簡單粗暴的舊腦:舊腦會對之前經歷過的場景進行模糊的
場景記憶
,再次遇到相似的場景時會不加判斷,直接提取這個場景記憶
來應對。這么做也是為了減少思考,節省能量。(比方說你的吃喝拉撒基本不用腦子,條件反射似的完成這一切) - 另外舊腦思維能力有限,會把所有讓我們感到愉悅的事情都歸類為
交配和進食
,認定享樂的事情都會保護和傳承我們的基因,所以會不斷提供給我們動力。 - 大腦喜歡清晰的選擇:如果有一個選擇在我們的記憶中非常模糊,那么,我們很坑傾向于選擇那個清晰和簡單的。(舊腦為了節省能量,就是懶)
- 簡單粗暴的舊腦:舊腦會對之前經歷過的場景進行模糊的
第二章 如何改變拖延
- 改變很簡單 - 從簡單開始的蝴蝶效應
-
習慣
是存儲記憶最為深刻和牢固的方式之一 - 從簡單開始,降低一個行為的門檻,減輕保護機制的喚醒程度。
-
- 給個進度條 - 看得見的進步,讓改變更有效
- 大腦不喜歡不確定性的東西,會釋放皮質醇,高皮質醇水平伴隨著高耗能。
- 及時反饋能夠減少不確定性。在制定計劃時,多一些具體的要求和可量化的進度,計劃進行起來會更順利。
- 有效重復 - 讓新習慣替代壞習慣
- 大腦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出現新想法就是在神經建立新連接,想法出現次數越多,鏈接就越穩定,大腦會對穩定的連接進行優先選擇,進而形成自動化反應。
- 重復也要講究效益,穩定的、細水長流的改變更有效、更持久。
- 改變拖延可以找另外的簡單一些的行為去替代之前的行為,然后不斷重復,養成習慣。
- 心理獎懲 - 讓改變像玩游戲一樣有趣
- 社會助長:當我們在做自己擅長或者不需要太高技術要求的事情時,身邊有其他人會使效率提升。(看書就去圖書館,別一個人在宿舍)
- 心里獎懲: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條“巴普洛夫的狗”,可以通過關聯學習,進而習得一種行為。我們在做事情時可以設定一個時間限度,限度內完成就自我獎勵(吃巧克力),完不成就自我懲罰(跑圈、俯臥撐)。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嚴格執行?。?/li>
- 有效放松 - 什么是正確的休息姿勢
- 休息時大腦是在清理垃圾,長時間不休息記憶力和免疫力都會下降。
- 大腦的“輪休”:左右腦原理,左半腦主要負責語言、閱讀、思考和推理,右半腦主要負責藝術類、情感類。所以數學題做累了學語文,涂個秘密花園啥的,左右腦輪番工作。
- 主動休息: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盡可能的保持有規律的休息和工作模式,在疲勞出現之前就適當進行休息,即使是小憩五分鐘或者小鍛煉一下,再繼續工作時都會效率更高。(丘吉爾就是,得空就小睡一會)
- 記憶的線索 - 到適合的地方,做想做的事
- 環境對我們做出選擇和改變的影響非常大。當我們面臨不同的環境時,我們提取出來的記憶會有所改變。(健身房有鏡子,看見好吃的會忘記要減肥)
- 運動員通過熱身讓自己的水平發揮的更好,我們在工作學習時也可以營造喚醒狀態來提高自己的效率。比如看書就去圖書館,休息就去操場。
第三章 為什么總想玩手機
- 時間“黑洞” - 為什么我們總想刷手機信息
- 原始社會,信息有利于我們的生存,分享信息能夠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在現代社會也是這樣,但是如今信息量太大,很多信息不再有效和真實。(雞湯就很強調稀有性和重要性)
- 信息可以減壓:壓力大 → 皮質醇升高 → 舊腦啟動保護機制 → 轉移注意力 → 尋找娛樂性強低耗能的信息
- 人們處于相互競爭的環境中,并且不斷尋找別人的缺點。競爭性越強,越會通過尋找對方的缺點來取悅自己。(所以人們愛看八卦,出軌離婚啥的點擊率最高)
- 萎縮的大腦 - 沉迷網絡社交可能讓人變笨
- 我們面對不同的人會展露不同的角色,社交網絡會對自我的同一性造成干擾,讓我們產生社會性格焦慮和不協調。
- 社交上投入往往是單向投入;二提升自己,則可以實現一對多功能。
我倒認為變笨的原因是瀏覽的快捷性信息太多,會使人逐漸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 接納性對抗 - 如何降低手機的負面影響
- 增加確定性:防止出現手機幻聽,朋友圈可以寫上
固定的時間回復
。 - 提高娛樂成本:卸載非必須應用,讓娛樂所需的步驟變得復雜。
- 保持“渠道喚醒”:看書不用手機,用kindle或看紙質書。
- 增加確定性:防止出現手機幻聽,朋友圈可以寫上
- 完美計劃不完美 - 為什么充電計劃總是失敗
- 人們做決策估計所需要的時間,往往傾向于過于樂觀。
- 我們并不是客觀的看待事物,而總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問題
- 而且考慮的是我們最好的狀態,而不是平均狀態
- 別讓思考止步 - 最好的辦法不會一開始就出現
- 解決問題時產生的想法,一開始都是最普通的解決辦法。
- 最普通不要緊,可以參考
PDCA
循環,循序漸進不斷優化。Plan → Do → Check → Act,四個步驟不斷循環。 - 二八法則:盡可能抓住起關鍵性作用的20%.
- 儀式感 - 如何更好地落實計劃
- 盡量培養一定的時間感和空間感,遵從生物節律進行休息工作,避免耗費太多精力去適應不同的環境
- 盡量讓計劃可量化,增加確定性。
- 記錄計劃中不妥當的地方,下次完善。
第四章 為什么付出了卻沒有回報
- 知道感 - 知道了就代表懂了嗎
- 大腦為了節省資源,會對相似的事物進行淺加工,產生“我已經都會了”的錯覺。
- 只知道理論是不夠的,還需要大量的刻意訓練。練習時重點要放在難的、自己還做不好的部分。
- 刻意訓練初期會帶來短期的效率降低,但是能夠帶來長遠的成長,所以要主動走出舒適區。
- 注意的注意力 - 我們真的全都學到了嗎
- 學習新東西是建立在我們的前期認知之上的。
- 立場決定注意力: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某個特定的范圍內時,我們會自發的忽視和屏蔽與我們的目標不相關的信息,從而被我們所掌握的單一維度的信息所局限住。
- 思考維度不夠高的時候就會忽視很多有用的信息。
- 釘子理論:我們的能力應該像圖釘,在一個點上很精尖,但我們亦需要足夠的基本面去保護自己?;A知識,拓寬思維就是我們的基本面。
- 攀登障礙 - 學習也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
- 學習目標的三個類別:認知、情感、技能
- 三個類別又分為六個等級: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等級由低到高依次遞進,只有記住了才能理解應用。
- 學習效率等級:聽講、閱讀、視聽、演示、討論、教授。教是最好的學,因為主動性最高。
- 大腦的假設 - 它可能是臺高階超級計算機
- 大腦作為物質的存在,容量是有限的,會對信息進行壓縮
- 抵抗壓縮的辦法,就是在壓縮之前進行鞏固。信息接收的次數越多,突觸的鏈接更穩定,更容易回想起來。不斷的重復、做筆記,都是好方法。
- 忘掉不開心 - 遺忘是大腦的自清理過程
- 遺忘可以減輕大腦的負擔,讓我們不至于被生活瑣碎所淹沒。
- 愉悅的情緒 - 大腦效能的最佳學習狀態
- 生理學上講:好情緒好身體。長期高壓對大腦有影響。
- 封閉空間會影響心情,限制思維活躍度??梢匀ナ彝忾_闊地方走走。
第五章 如何高效學習
- 關聯的知識 - 靈感的來源、思維的提升
- 最初的加工水平越高,記憶越好。所以最初學習盡量多層次、多線索、多關聯
- 高效鞏固 - 集中學習VS發散學習
- 集中學習:較長時間段里不間斷的反復學習。適合短時間內大量獲得基礎知識。
- 分散學習:間隔時間進行學習。有利于強化記憶。
- 應該兩種方法結合:先集中學習,然后間隔時間復習強化記憶。
- 疲憊的身心 - 大腦學習的低效率狀態
- 生理學:睡眠不足,免疫力會降低。影響學習能力和效率
- 如何提高睡眠質量:
- 體溫降低:洗熱水澡
- 光線抑制褪黑素:降低環境的亮度
- 咖啡、茶、酒不宜睡前飲用
- 生物鐘培養:保持固定的入睡、起床習慣
- 睡覺打鼾需要了解原因,及時就醫
- 浮躁的解除 - 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提升自己
- 人類社會的進步一直都是在做自己身體的延伸:棍棒延伸了手,汽車延伸了腳,望遠鏡延伸了眼睛,互聯網延伸了思維
- 缺點:很高的篩選成本;內容過于簡化,無法進行深度思考。
- 會慢慢取代傳統學習方式,就像汽車和馬車,汽車終會超過馬車。
- 學會“淘金式思維”(出自《學會提問》)
- 構建知識體系 - 大腦認知資源的節能模式
- 缺乏對知識足夠的理解,那么我們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覺得誰說的都有道理
- 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能夠強化思辯能力,加強分析能力。(《學會提問》)
- 體系的共性:
- 多元性:足夠多的差異性元素
- 相關性:思維導圖式的樹狀或網狀結構最穩定
- 統一性:體系必定以整體存在
- 非線性:自己的知識輸入量基數足夠大時,體系甚至會自發形成,產生輸出量
- 秩序性:懂得如何篩選,減少無用信息帶來的擾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