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蕊希 聽雨
和男友在一起的156天里,我見過他的幽默風趣、體貼細心和臨危不亂,但我很少捕捉到他的焦慮不安、茫然無措,以及其他任何負面情緒。
也正因為如此,朋友時常羨慕我找到了一個“完美男友”。
不得不承認,男友真的很會談異地戀,給足了我安全感。比如,他不介意奔波勞累,經常周末趕來我的城市,就為了跟我共度短短的數小時;他會在開會前跟我說一聲,也會在開完會后挨條回復我的消息,從來不玩消失;他會在我加班時,為我點好外賣,并備注上“不要蔥花”。
但是某一天,他突然失聯了整個下午,最后我從他同事處得知,他發了高燒,獨自去了醫院。
我的腦海中頓時浮現出他一身孱弱掛號排隊的模樣,卻又感覺很不真實,因為我從來沒見過他脆弱的樣子。
不久后,他回復了我問詢的消息,說下午身體不舒服,請假回家了。我追問,哪里不舒服?去醫院了嗎?
他直接轉移了話題,說剛剛貓咪又調皮搗蛋了。我頓時語塞,只好回了個“哈哈”。
從那之后,我開始思考:我們在一起的日子里,他藏起了多少脆弱?
或許當我抱怨加班太忙肚子太餓時,他正被一堆代碼bug攪得心煩意亂;或許當我跟他吐槽來月經腰酸背痛時,他因為家庭矛盾已連續失眠了好幾天;或許當我沉溺于難得見面的快樂,讓他陪我去打卡網紅餐廳時,他早已旅途困倦,只想好好睡上一覺。
而他卻又很少向我吐露他的煩亂、喪氣和疲憊,相反,他總是跟我分享他的正能量:今天賴床了但沒遲到,游戲出了新皮膚,下個月小幅漲薪,出差計劃取消了。
這一番回憶和猜測后,我一陣難過:我是一個合格女友嗎?為什么他不愿意和我說心事?
于是,為了減輕他的負擔,我也漸漸學著不再對他輸出負面情緒,慢慢將自己從“我需要他”的想法中脫離出來。
可沒想到的是,我們對彼此的這份“體貼”對戀情起了反作用,兩個人逐漸疏離,最終成為彼此的前任。
分手后,朋友替我惋惜,也覺得訝異,兩個人互相喜歡,也擅長為對方著想,為什么還會走散呢?
是的,一段懂事的感情,兩個懂事的成年人的分崩離析,總是讓人遺憾不已。但我清楚地知道問題出現在哪兒。
作為男友,他扮演“完美男友”很累,但他低估了我對他負面情緒的接受能力;而作為女友,從我學著懂事地“不需要他”,并假裝不去體察他的脆弱開始,就意味著我們都成了太懂得分寸的成年人,也意味著我將他推遠了。
很多人在戀愛關系中,都會有意將負面情緒隱藏起來,扮演著“完美男友”或“完美女友”。可當完美濾鏡被打破的時候,給對方帶來的第一感受不會是幸福,而是疏離。
表達脆弱和柔軟,其實是給予對方安全感和拉近雙方關系的最好方式。
所以下一次,我想談一段沒有完美濾鏡的戀愛。我希望可以為生病的他熬粥,陪他一起消化不愉悅的心事,分擔他的煩惱與壓力,成為他最親密的人。
我想告訴他:我愛你,連你的脆弱一起。
(摘自“蕊希”微信公眾號,希望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