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迦葉佛在世的時候,有兩兄弟出家為沙門,兄長持戒坐禪,一心修道卻不布施,而弟弟修福卻常常破戒。釋迦成佛之時,兄長已證得羅漢果,但因?yàn)樵?jīng)沒有修福,故常常吃不飽。弟弟因?yàn)槠平洌统錾谙笕豪铮粝聛淼母_€有很多,雖然做了畜生,但被國王愛護(hù),珍珠瓔珞常常掛在身上,擁有封地幾百戶。所以說:“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yīng)供薄。”
這個故事告誡我們,修行一定要做到?;垭p修。清朝居士周安士也強(qiáng)調(diào):“只管修福而不管修慧,常常因?yàn)橄砀6熳飿I(yè);只管修慧而不管修福,又要擔(dān)心薄福而缺乏資糧?!笨梢?,對修行者來說,福與慧,就像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必須左右兼顧,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接下來要明了的就是,福與慧怎樣修來?;勰艽髱熣f:“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本褪钦f,建造寺廟,敕度僧人,布施舍予,廣設(shè)齋會,就能求獲福報,但不可以把求福認(rèn)為是功德。對一般人而言,最方便易行的修福方式當(dāng)然是布施舍予。那么,怎樣去布施舍予才能獲得真正的福報呢?《維摩經(jīng)》上寫道:“布施,是菩薩凈土?!薄镀兴_本行經(jīng)》說得更為明確:“如果布施的時候,能以歡喜心送與,恭敬心送與,清凈心送與,不望回報送與,或所送與的人,正碰上菩薩、圣僧。這就好像在良田播種,下種雖少,所收卻很多?!彼?,在布施的時候,不要有絲毫的私心雜念;不要有任何個人名聞利養(yǎng)的考量;不要在意數(shù)量的多少;不要擔(dān)心上當(dāng)受騙,應(yīng)始終保有清凈的本心??纯戳智逍质窃趺凑f的:“常行布施的人,常處于清凈之中;常行布施的人,心常覺醒而溫柔;常行布施的人,是世上最有福報的人?!睂懙竭@里,我想起了慧明法師與“馬溜子”的那個典故:慧明法師腿有傷殘行動不便,出入多數(shù)要坐轎子。有一次,慧明法師從外面坐轎回到寺里,下轎子后,旁人看到他沒有穿褲子,覺得很奇怪,于是就問他:“法師為什么不穿褲子呢?”慧明法師平靜地回答說,在外面碰到了“馬溜子”,因?yàn)橄蛩澴哟?,他便把褲子脫給了“馬溜子”?;勖鞣◣煹牟际┥嵊瓒嗝戳钊烁袆?。
那慧又如何去修呢?虛云老和尚說:“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yè)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庇纱丝磥恚涫嵌ǖ幕A(chǔ),定是慧的前提,三者前后銜接,緊密聯(lián)系,不可或缺。而談到戒,佛教上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出家人必須遵守的戒律。但對于在家修行的信眾來說,戒除不良的習(xí)性,戒除多過的物欲,戒除名利的追逐等,這是應(yīng)該也是能夠做得到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八風(fēng)不動心,無憂無污染”。而心定住了,也才能生出智慧。
出家人與清燈古佛為伴,打坐參禪,是修行;在家人日常的工作、學(xué)習(xí)、生活,也是修行,唯有注重并懂得?;垭p修的人,才能修得更高的果位,乃至最終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