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作遇上“七年之癢”怎么辦?

下午,開了兩個多小時的班級任課教師會議,當大家都在談論著哪個學生哪門功課較好、哪門功課薄弱;作為教師的我們該如何去幫助哪些學生鞏固或提升成績,以及在即將到來的家長會當中如何提醒家長一起參與學生的督促和管理,更好地為學生提升學習成績以助力,諸如此類。我只是靜默地聽著,不想講也覺得沒什么可以講,還常常走神,兀自想著眾人所談論的那些的話題的意義所在。當猛然回過神的剎那又會被自己嚇一跳,不是一直標榜自己關心學生、“以生為本”嗎?怎么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即將到來的家長會如此“漠不關心”呢?旋即又陷入新一輪的神游中,周而復始。

大部分人認為理所當然并甘之如飴的“成績高于一切”這一“指導方針”讓我覺得厭煩和可怕,從而無法對此津津樂道??杀叩氖?,我也在教育體制這個“轉呼啦圈”游戲里,提著、轉著“呼啦圈”,是沒法跳出呼啦圈的。即便內心一直在排斥和抗拒這個讓我討厭的“游戲”,但我仍然每天硬著頭皮去上課,不敷衍、不折不扣地按照考試要求進行教學,并且裝作很陶醉、很嚴肅的樣子;即便我知道成績只是衡量孩子的很微不足道的標準之一,但我仍然要去“逼迫”孩子們掌握知識、考好成績,并告訴他們成績影響著他們的前途;即便我知道跟他們講道理成效微乎其微,我還是要鄭重其事地對他們進行“宣教”才覺得算是“功德圓滿”;我覺得自己浪費了自身和孩子很多寶貴的光陰,但仍然堅持每天去“自殺”和“謀殺”,沒法作出實質性地調整。

發現自己突然開始厭倦起眼下的工作狀態,正如有人說的那樣,自己的工作附帶整個的人生就如一張“說明書”,一輩子可以看到頭、望到邊,每一步都標示得清清楚楚、毫無懸念。也明白了原來四平八穩的代價就是了無新意和自覺“面目可憎”。掰著指頭算算,今年已經是參加工作的第七個年頭了。不禁納悶,難道一個人對工作也會經歷“七年之癢”的危機與考驗嗎?我不知道這個現象是必然規律所致還是部分人的獨特體驗,反正此刻的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倦怠和惶惑,沒有了剛入職時的激情無限,也找不到手頭工作于人于己有多少價值和意義。

這種消極心態,大概便是“七年之癢”的典型癥狀吧。其他人不知道如何自我調節來實現自愈。我曾意欲逃離。可逃往何處呢?辭職吧,無異于缺乏理智的天方夜譚,我已經成家,已是孩子他媽,除了上課兜售點相關專業知識外,沒有當前市場所需的任何一技之長,誰會要我?很慚愧,孩子與家庭又成了我對自己無能的“擋箭牌”。

可靈魂的不安分又讓我不愿意繼續這樣“吃喝等死”下去,只得在年華老去的時候空自嘆惋。頓悟般地突然想要尋求自我改變,于是我嘗試著在對自己而言屬于“激進”的辭職和“死水”般的蹉跎歲月中找到一個理性的折中方法——于自我提升中尋找當下的快樂!

我將自己當成一名學生,如饑似渴地在工作外的時間進行自我充電,渴望以學習的姿態來與學生相處,來影響他們,也許只帶動了少數甚至僅有一個學生,效果也可能微乎其微,但我愿意試試。

我做的第一個嘗試是背單詞。下載了“扇貝單詞”每天打卡自我監督,每天耗時不過十幾分鐘,但我卻玩得不亦樂乎。不知不覺已經累計打卡100多天,六級單詞全部復習完畢,現在“轉戰”六級聽力,發現沒有障礙,玩得蠻輕松;這一關過后,接下去還有全英文閱讀和嘗試會話,我一直在以玩游戲的心態學習與我工作毫不相關的英語。有人詫異、有人不解、有人漸漸效仿。雖然學英語沒有給我帶來任何實際收益,但我收獲了堅持的能力與學習的樂趣,也以微不足道的力量吸引了我周邊的一些人加入到這個沒有壞處的游戲。

第二個嘗試自我改變的方式是閱讀。在年初的時候,我為自己制定了一個“52周閱讀挑戰計劃”,列出了詳細的閱讀書目和具體的完成時間,并登記“輸入”與“輸出”的完成情況。在這個“一周一書一輸出”的自我挑戰中,雖然讀書不免“囫圇吞棗”,筆記也許“一知半解”,讀后感可能“自以為是”,但我一直堅持在做,收獲滿滿。感受到了閱讀所帶來的寧靜力量,發現了書中世界的五彩斑斕,品嘗到了讀書的甘美滋味。閱讀讓我的生活變得充實豐盈。

第三個嘗試是繪畫。從小到大的一個未曾展開的夢就是畫畫。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傳達內心、傳遞信息、表達美感的途徑是多樣的,而繪畫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一直羨慕那些會畫畫有條件畫畫的人,覺得他們簡直就是幸運兒。小時候曾經自己亂涂鴉獲過校內的小獎,初中時由于偶然畫的水粉畫天鵝被老師誤以為專業學過要推薦去比賽,但由于沒有專業功底的底氣被我推脫了;由于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不敢向父母開口去付費學習,只是一直繪畫成績蠻好。而今,仍然念念不忘,在今年也曾拿起過筆去嘗試畫畫,遵從學校畫畫教師的建議從鍛煉線條開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我將“帕金森手”練掉了,畫圓很像圓,畫線就是線,還嘗試著畫點小線描。哪天,等這陣子繁忙過去,我要系統地學點畫,從簡筆畫和當下盛行的“禪繞畫”開始,一則為了不就的將來與兒子共樂,二則為圓夢打基礎。

第四是開始嘗試寫作。源于一個簡單的自我承諾,加入了一個“自虐”群,叫“好報”寫作小組,挑戰每天寫一文,500字以上,不限主題,違規三次,第四次直接“被踢”出群,今天已經第25天,除了一次因為寶奶奶不在家、寶爸搞不定、只有我陪伴才肯好好睡而沒辦法違規了一次,自己總共寫了24篇,還有5天便圓滿完成自定任務。只是我發現經過這段時間的瘋狂,常常熬夜,出差到偏遠山村也千方百計碼字的苦逼自虐日子后,我已經愛上這項活動,也衷心地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堅持下去。不為了什么,只是為了堅持,對我而言堅持本身就是意義。至少我忙得沒空無聊沒空浮躁。

第五個嘗試是近期剛剛產生的。打算每隔幾天就找一個自己任教的孩子來聊聊,不為了催促他們學習、鼓勵他們向上,只是單純的像朋友一般的聽聽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和想法,并記錄下來。我覺得隱藏在成績這個枯燥的數字背后一定有無數個個性鮮明、生鮮活潑的生命以及他們也許不會重復的生命體驗。在內心深處,我隱約地覺得這比成績更重要。這一想法源于近期被兩個真實學生案例所觸動:一是我所教隔壁班一女孩,患了“抑郁癥”,一直服藥且因服藥而體型臉型在發生變化,該女孩來自特殊的重組家庭,并且父母不在身邊;二是我本學期新接任班級一女孩,我并沒有見過其面,她患了某種腸疾,不會消化,大部分情況都不能進食任何東西,只靠某種營養液維持生命,但在這種情況下,該女孩成績還算出色;本學期由于消瘦得厲害沒能返校繼續學習,據其班主任說一次去看望她的時候,她一面掛營養液一面還堅持自學。也許每一個生命都承載著外人所不知的辛酸和痛苦,即便他或她還只是一個孩子。行動力較強,想到做到的我今天就找了兩個孩子來,挺他們的故事,不點評,只傾聽附帶偶爾點頭微笑。他們的故事,我將逐漸寫出來。

在這七年里,我完成了世俗意義上的所謂“人生大事”——工作、結婚、生子。一切都在平和安寧中進行著、波瀾不驚,這樣一直平淡美好下去,活成一幅柔和的風景畫,不扎眼、不刺目,那也很好。只是,我想要的更多,在工作的“七年之癢”后,我不要怠惰潦倒下去,我要證明所謂的意義的存在,用我獨特的方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