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七/文
最近大家都在朋友圈里樂此不疲的刷著這一張圖。
這張圖自我諷刺、調皮一下的同時,也深刻提醒著我們,高考真的很近了。
我們的學弟學妹,看著高考這兩個字被黏貼在黑板上,緊隨其后的數字,從三位數、兩位數、到最后變成了孤孤單單的零。
然后再過三個多月,學弟學妹會看著他們的學弟學妹,把零擦去,寫上一個三位數。如此往復,前仆后繼。
距高考多近,就代表著我們這屆17年考生,脫離高考有多遠。
我們脫離每天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只有學習的日子,已經快一年了。
這一年里大家奔向祖國的各個角落,最北方、最南方,散落成了自己的星星。
很難聚齊了,或者,根本聚不齊了。
那些往日只當是尋常的、甚至令人煩躁苦悶的課堂,被歲月洗滌成了甜澀的回憶,這就是畢業。
我們高中高考加油視頻,在三月下旬就出了。
去年這個時候,視頻里的學長學姐,或熱情或羞澀的告訴我們,調整好心態、多刷題,高考只是一場考試。
最后,學長學姐都會注入誠摯的喊出,加油。
我當時覺得既羨慕,又遙遠。
自己偶爾神游時會想,跨過了高考的坎,我的大學生活會是怎樣的?
一定是豐富多彩又美好的吧。
然后懷著這份期許和憧憬,再埋頭去做撓耳的題。
今年,看著視頻里那些以前每天都能在樓道口,不經意擦肩而過的,一張張眼熟的臉。
我感覺不到羨慕,只有遙遠。
當你看著周邊人的臉,被剪輯,被后期字幕處理,合成了一部視頻。
他們的臉,在視頻里演繹,會讓人感受到虛無縹緲的不真實感。
不禁會自我懷疑,我們脫離高考真的這么久了嗎。
真的,很久了。
久到沒有媒介,都不會去懷念它。
好在,通過視頻這個媒介,零碎的回憶被拾起了些。
然后猛然間發現,在這短短的一年里,大家都變了。
討厭化學的同學,讀了化工。
嚷著要減肥的同學,真的瘦了。
以前的同班同學,居然在一起了。
大家都在往各自不同的方向成長,千姿百態、良莠不齊。
到如今大家的共同點,就是我們的身份,17屆畢業生。
經受過高考的洗滌,我們畢業了。
現在的我們,有資歷去提醒、去激勵我們的后一屆考生;卻再也沒有資格,坐在教室里,聽一節煩悶的數學課。
不免悔恨,那時再珍惜一點大家就好了。
這種悔恨,無法彌補,只能選擇告訴后人。
所以,在加油視頻里,大家還會提醒學弟學妹。
“要珍惜現在周邊所有的人。”
真的,留給自己多點情懷浪漫,往后才能更好的懷念。
學校高考加油視頻放出之后,我朋友轉發了一篇推文給我。
是我們同一屆的一位段友,他說:
他不敢拍高考視頻。
他不敢堂堂正正的在鏡頭面前,亮出自己的學校。
然后,底氣十足的說一聲。
“我在這里等你?!?/p>
因為,對自己所在的大學,藏著略深的自卑。
這是萬千學生中,很多不起眼,不卓越學生的縮影。
記得在加油視頻征集的初期。
在群里,我問,“最近高中加油視頻在征集素材了,你們要交嗎?”
“那不是那些學霸做的事情嗎。”
手機屏幕微弱的光,閃著我的臉,手僵了片刻。
“嗯,好像是的?!?/b>
因為學霸們經過高考,取得高分,考上名校。
他們是以成功者、榜樣的身份,來激勵下一屆考生。
他們有資格,有底氣,更有榜樣力。
不過,當我看視頻里那些并非優等學校的學生,自信又落落大方,送上自己祝福的時候。
我羨慕他們的勇敢,覺得他們一顰一笑中都有自己的熠熠光輝。
祝福加油這種事,真摯就足夠了。
沒有姿態高低之分,也沒有夠不夠格。
那些擔憂都來源于自己的臆想,是由于不自信所產生的臆想。
能跨過非名校帶來的卑微心態,在視頻中閃著熠熠光輝,真好。
若是不自信的我們,依舊耿耿于懷,也別難過。
其實,能經受住高考,撐過它,真的很了不起了。
“我羨慕加油視頻里的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b>
這是我一位去復讀的朋友告訴我的。
她說,復讀狀態常常就因為一個悲觀設想,然后失眠。
復讀,壓力可想而知的巨大。
常常會陷入自我懷疑的階段,害怕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但其實復讀這一條艱難的荊棘之路,敢跨出第一步,就勝過許多人了。
記得有朋友跟我說,“我本來也想復讀的,可是,不敢,真的不敢?!?/p>
選擇復讀的艱難在于,當好不容易逃脫出高三的生活,還在享受安逸游玩的假期時光,要把自身的狀態調整到備考狀態,這需要極強的自律。
而在復讀的過程中,昔日的同學伙伴,過著津津有味的大學生活,而自己抬眼,是滿黑板的試卷作業。
落差越大,失落感就越強烈,要克制失落去努力,這需要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能熬過這些的人,無論怎樣,都令人佩服。
今年6月8號下午四點半,打鈴的那一刻,他們便是凱旋的戰士,無論結果。
最后,
18屆考生已經收到來自全國的很多祝福,就允許自私的我,只給你一個人祝福吧。
2m巨人,哪里都有人等你,加油。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