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面前,人的一切都被預測決定,而自由意志失去棲身之地。
在技術面前,人難道真的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了嗎?
拆書1:
★R(閱讀片段):
"我們不再以人們所在的封閉空間來判斷其身份,而是以他們所欠下的債務來識別他們"
★I(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
這種個人認知行為,隨著互聯網發展,大數據時代到,被越放越大。人人都被更精細的量化成數據,統計-分析后進行判斷,甚至預測,而不單單只停留在表面上。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拿店里的顧客來說,我對方麗的認知可能就是后臺數據上的"多放香菜""不要雞蛋““B7棟9樓”這些數據所構成。而當重復的關鍵詞變多的時候,通過簡單的算法分析并應用到客戶關系管理上,就變成了:讓她認為我們很懂她,及時我可能從沒見過她。
★A2(以后我怎么應用):
1.新品上市的測試統計。
正巧我們下周要上新品,我們遇到兩個問題:口味客戶會不會喜歡?叫什么名字更可能讓大家想去吃?
我針對群里客人做了新品內側的活動并做了一張調查表來統計他們的反饋。(見下圖1-1,1-2)
2.個人番茄土豆表統計,量化最優質工作時段
嗯,這是早就想干的事兒啦~只最近工作關系,tower用的比較多,番茄的數據不完整。不過今天整理了一下列表,接下來的一周,重新統計。(見下圖1-3)
拆書2:
★R(閱讀片段):
他記錄下每天的鍛煉時間。除此之外,把每天吃的東西分類成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糖,鹽等"基本單位"
★I(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
算法依賴的是大量數據捕捉,而想讓算法更精確則依賴更精細的數據分類。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這個在公司呆過的都知道,你提出更多的問題,需要更多樣化的數據才能進行分析。。比如我想通過番茄土豆知道我每天哪個時間段是集中注意力的高峰期。那這時候只是有每天完成了多少個番茄還不夠。需每個小時里我完成了多少個番茄,有多少個打斷過,都是什么類型的番茄。
拆書3(番外篇):
★R(閱讀片段):
"人們都被強行灌輸了一個理念:他們無需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負責”
★I(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
大多數人連自己的行為想法都沒有關注,對身體就更不會想到去負責了。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可能和書的主題并無太大關系。只是里面舉例時提到。但觸動很大,而看到這段話時,我正在醫院等胃鏡結果。到了醫院才發現自己到處都是問題。看到這段話才發現我確實自私的從不為我的身體負責。做胃鏡的時候我才感知到自己"身體"的部分。
★A2(以后我怎么應用):
1.今日起半年少吃辣,調整飲食習慣。(不要質疑,我曾因為看《源場調查》而半年沒有吃過肉,因為里面說肉會讓人變笨)
已經訂了兩箱獼猴桃。對口腔好。醫生囑咐的
已讓女朋友補上之前給我買過的麥片。每日早餐服用。
正好上周開始堅持鍛煉,繼續堅持。
書籍總結:
文章從:自我認知,愛情,執法,藝術創作四個維度,列舉了大量實例來討論"算法"在我們生活中逐漸樹立的地位。我認為這是必然,因為本質里,人們就喜歡通過事物找規律的方式總結,分析,判斷。只是時代的進步,互聯網產生大量數據。我們也由小小的找規律放大成了"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新的經濟模式。而未來,影響算法的關鍵除了數據的增量外,應該就是強大的運算能力吧。
每日行動分享:
1.堅持鍛煉第6天。
2.今日"斷舍離"3分鐘:現在每天留出的三分鐘不再是打理日常環境,(宿舍已經扔的夠干凈了)轉而是反復在大腦里強調這段時間我的唯一目標是什么,哪些雜念需要丟掉的,通通不再花費我寶貴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