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首發,文責自負。參與永冬泩雙月征文第六期【還】·散文篇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春天走了又還,花開的依舊燦爛,只是我們的年紀又長了一歲。虛度年華四十有余,追憶童年也是一件樂事。仿佛年少時的快樂的日子又回來了。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末,這個大千世界中多了一個小小的我。沒有遇到饑荒、戰爭已經是十分幸運的事情了。因為出生在內蒙,不論走到哪里我都自帶了一個內蒙的標簽。雖然從外形上基本屬于彪形大漢的那一類,其他方面就和周圍人想想的內蒙人差別很大了。經常有同事和朋友會問:會騎馬嗎?住蒙古包嗎?喝酒一斤起嗎?參加那達慕大會嗎?說蒙語嗎?這個時候,我只好遺憾的告訴他們:”我也只是生活在一個城市中的普通漢族小伙而已,這些技能都沒有“。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會受出生的時間、地點和家庭的影響,這也是人生起點的”天地人“三要素吧,這個影響將會貫穿整個人生。我們會從這三要素中收獲營養,增長力量,也會形成我們的”繭房“,成為我們需要破的局。
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也都帶著時代的印記。那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每個家庭的生活都在發生著變化。從農村到城市,人們的工作熱情都因為新的政策而得到了充分調動,生活的感覺是蒸蒸日上的。雖然那時候購買各種商品還需要票證,糧票、布票、肉票都說明了那時物資還不充裕,通過票證也保障了我們的基本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高考的重啟給廣大青年一個新的進步的通道。這也成為日后很多小鎮做題家改變人生路徑的重要途徑。后來產生了一句口號:“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讓莘莘學子也有了奮斗的強大動力。? 這些事情都是從現在的視角來看的結果,對當時的我們這一代可能還不能完全理解這些事情的意義。只要大方向是對的,剩下的就看堅持的時間了。但行前程, 無問西東。
作為普通三線城市的孩子,我出生的時候,基本生活對于普通人家而言是有保障的,雖然距離美好生活的期望還有距離。父母的工作是相對穩定的,生活上也是按部就班的。周圍人的生活也都是相似的,沒有太大的差異。分房要在單位排隊,也沒有那么多補習班。2茶余飯后的生活選擇,也是有限的。我的童年的印象很大一部分留在了天津,天津作為直轄市,物質生活和保障也更好一些。作為家中的長孫,小時候爺爺經常帶著我去康樂吃東西,遇到婚喪嫁娶的大事情,爺爺也經常帶著我去參加。兩個姑姑和老叔也都很照顧我,童年的的時光就在天津的大院子中度過了。吃自來水水需要到胡同門口去打,取暖用蜂窩煤,衛生間也是在胡同里公用的。生活場景很像《沒事偷著樂》,所以看了那個電影覺得真的很有回憶的味道。小時候在天津也上了幼兒園,還有張留念的照片。當時最好吃的東西就是烹大蝦,姑父很擅長作的;還有菜碼豐富的喜面和各種豐富餡料的餃子,還有過年能吃到的桂順齋的點心,都是美好的童年回憶。
童年中天津的生活更豐富,更精致一些。因為出生在內蒙,所以上學前就要回去準備上學了。內蒙的幼兒園也很有意思,中午都要用小飯盒帶飯,還第一次聽到了有人在唱羅大佑的《童年》而感到歌詞很棒。比較而言,內蒙的生活更能看到天地寬廣。父母住的房子要比天津的大一些,小孩活動的空間也更大。后來小學三年級搬到了郊區,距離田園生活更近了,那里能看到了黃瓜、西紅柿和玉米、也看到了果園和放羊的。內蒙春天沙塵是司空見慣的,冬天的風更凜冽。夏天的西瓜和花蘭柿也是美好記憶的來源。內蒙的平房都會在獨立的院子里面挖個菜窖,方便存儲水果和蔬菜,冬暖夏涼,省電環保。所以夏天買西瓜是以麻袋為單位的,巴盟的西瓜最好,甜且沙。冬天的肉食、冬儲白菜、蘿卜和蘋果都要放到菜窖里面,這就是冬天主要的菜和水果的來源。
小學的生活還是很豐富的,除了學習外,我們也經常作游戲,冬季還會有圍繞著道路的定向越野跑,課間我們玩的最多的就是丟沙包、鍛煉了我們的反應和跑動能力。雖然沒有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那些童年的游戲依然能給我們無數次帶來歡樂。放風箏、拍煙盒、彈玻璃球,滾鐵環,滑冰車都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有趣。 小學還有一次在夏天在學校內組織了篝火晚會,晚上就帶著毛巾被睡在教室里面。最高興的就是組織春游和秋游,水庫、公園、黃河大橋都是非常好的。帶著燒餅,雞蛋,開水,美美的可以玩一天了。運動會也很熱鬧,雖然沒有什么優勢項目,看看同學的表現也是好的。由于三年級后搬家距離學校有點遠了,沒有校車,也沒有公交,就靠兩條腿刷了兩年多上學之路。所以早餐就只能路上的時候買了,一般就是一些甜的和咸的餅。豆漿油條、餛飩和豆腐腦是早餐的頂配了。在小學階段培養了對數學的興趣,語文也還可以。雖然在學校中還不算特別突出,總算也積累了一些好的學習的習慣。
在我小的時候,父母一邊工作,一邊照顧我和弟弟,生活遇到的諸多不易,也都隨著歲月一點一點流逝了。爺爺奶奶在天津,姥姥姥爺走的早,也沒有其他助力。不過,我們還是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他就強”。 記得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搬家,那是沒有搬家公司,大件的東西請親戚幫忙開車拉過去,小件的東西,我們就需要一次一次的用平板車運過去,每次搬東西,看到父親在前面拉車的背影,都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親,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把所有擔子都扛在肩上,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我們也很早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想辦法。
那時周末雖然只有一天,也是運動的好時候。父親熱愛運動也是我的運動啟蒙老師。不論是籃球,乒乓球,自行車還是中國象棋,都幫助我開了個好頭,雖然在運動項目上沒什么大的發展,鍛煉身體總是一個終身受益的事情。學習方面,父親的數學方面的能力也幫我盡快在小學數學方面取得了優勢,而這一優勢也形成了我的特點與興趣,一致延續到后面的數學和其他理科學習中。因為優勢,能夠更自信的面對新的知識與挑戰,也就會有更多的再老師面前表現的機會,形成了正循環。也印證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后來中學階段也拿了一些數學競賽的獎,雖然不是最好的,但也算是挑戰和刷新了自己的數學能力的上限。后來上大學,數學也一直是優勢科目,讓我考研也更有信心了。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從來都沒有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在負重前行。 是父母的辛勤工作和無盡的愛讓我擁有了一個美好的童年。我們也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成長。做人做事方面,雖然父母沒有太多的講大道理,做一個明是非,有原則的人已經是日常的言傳身教的一部分。不論是學校內外,我都能和老師同學們好好相處,懂得保護自己,也能善待弱小。后來,我如愿以償考上了大學,從父母送我到車站,一個人踏上列車的時候,我知道我要開始學會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了。我感恩父母給我的一切,通過生命的傳承,我從父母的手里接過了責任與擔當。在面對困難的時候,父母的教誨也讓我更有勇氣和力量。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已進入中年。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少時不經事,很不理解父親;到了中年,慢慢理解父親當年的不容易了。“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因為我也有了兒子,也能體會父母的辛苦。中年人需要適應新的階段,面對新的問題了,扛起自己的責任。從童年的經歷中,我也有不少收獲,幫助我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幫助兒子健康成長。看著兒子開心快樂的生活,仿佛我的童年又回來了。
我們每個人都要感恩父輩為我們提供的支持和基礎。沒有根基,不論多好的樹都沒辦法成材。每個父親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超越自己,達到新高度。每一代人都希望自己能超越父親,突破束縛,飛出上一代搭建的巢,證明自己。每一代人有了孩子以后,又希望把所有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包括知識和經驗。也為下一代筑了一個溫暖舒適的巢,希望下一代能安全健康成長。我們就是這樣一代一代成長起來的。
感恩父母的付出與傳承,我們終究要找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