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An Education》講述的是一個有才有貌的倫敦中層(從她父親在門口收到鮮花的情節中可以推測出)高中女孩Jenny,上演蘿莉愛大叔的戲碼,最終發現對方是有婦之夫而醒悟,重拾學業考上牛津的故事。影片在女孩回去找老師的時候悔悟:人生沒有捷徑,一切都得靠自己去奮斗。
影片開頭的一個場景是Jenny和父母圍坐在一起,Jenny想要繼續練習愛好的大提琴,可是父親覺得愛好就是愛好,不必花時間去練習,對于管弦樂團,父親覺得參與代表了資格資歷,是人生的助益。由此可見父親是一個刻板,嚴格,望女成鳳的人,有說一不二的大家長作風,母親的沉默也印證出他在家里的權威地位。Jenny則是個用功,機靈,內心叛逆,但仍然遵從父母的人。
Jenny男友David的出場可謂暖心,先是非常紳士地禮讓嬰兒車,然后友善地想要幫助淋雨等車的Jenny, 他揣摩透冒然搭訕,女孩的心理特點,反其道而行之,還不失幽默地要給錢Jenny作為大提琴上車的抵押,輕松地使Jenny卸下防備,自動要求上車。導演的精心安排不僅使得男女主的邂逅變成浪漫的艷遇,更隱喻了后面女主將主動上鉤的情節。影片中借助大提琴,男女主之間的音樂探討使得女主產生覓佳音的感覺,同時,男主巧妙地外泄自己猶太人的身份,有意試探女主的嫌疑(女主選擇此時上車,就表明了不介意猶太人的心理),我查了歷史背景,60年代英國還是比較歧視猶太人的。男主的每一句話都暗藏小心機,影片到這里,男主呈現出的是熱情,幽默,紳士,多金,博學(懂音樂,懂車),不卑不亢,時尚的完美人設。男主換檔減速以及誘導女主抽煙的小細節,暗示了男主的不良動機。Jenny則是真誠,善良,單純,壓抑,有理想有追求,向往自由,美好的小女生。
Jenny父親和她男同學的一場對話,展露出父親的嚴苛,他瞧不上沒有理想追求的男同學,用自己的標準評判他人,認為旅游是游手好閑,內心抵觸他和Jenny來往。緊接著門口收花的場景,讓人感受到父親的狹隘與吝嗇,他關注的是花的價值10先令以及招賊,而不是什么人招惹了女兒,隱含著他并不介意女兒結交有錢人的觀念。
這個觀點很快就得到了印證。男主David來到女主Jenny家來說服家長同意他帶Jenny去聽音樂會。這里最重要的就是Jenny父親見到男主前后態度的一個變化。見之前,父親堅決不同意,見之后,態度立馬變化了,從父親略微拘束的言談舉止中可以洞察出他的自卑,緊張,沒底氣(對于金錢的仰視),在女兒提出父親有話對男主說時,父親選擇了避重就輕,左右而言其他,感受到他的軟弱,逃避,不負責。甚至在回家時間一再地妥協,流露出他內心是期待女兒能夠結交權貴的,這種心理使得Jenny被家人保護的屏障坍塌。這次見面給男主吃了定心丸,一張欺騙的大網即將拉開。順便說一句,男主口中的朋友Helen變成Aunt Helen, 單純的Jenny只覺得是男主帶她出去的幌子,沒有嗅到危險的氣息。
隨著劇情的發展,男主帶著女主Jenny嘗試了成人世界的紙醉金迷:聽古典音樂會,在高檔的餐廳吃飯,在拍賣行享受金錢刺激,穿戴華麗周末度假,去向往已久的巴黎過二人世界......女主Jenny一步步走向她以為的美好生活,反而覺得當初的用功讀書沒有意義,覺得老師和校長過得失敗,進而退學準備嫁給男主。曾經對Jenny嚴格要求的父親也為女兒飛上枝頭變鳳凰而感到揚眉吐氣,誰知美夢就在去訂婚晚宴的路上,Jenny發現男主是有婦之夫的信件一刻徹底破碎。Jenny依舊不肯醒來,對男主抱有最后的幻想,希望他能給家人一個解釋,曾經風度翩翩,睿智幽默的男主撕下面具,像懦夫一樣溜之大吉。
劇情片講到這里可以結束了,但這部影片的精彩就在于后面人性的剖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父親端著牛奶和餅干在女兒房門口說的一段話。一向強勢的父親用溫和的語言表露一顆愧疚的心,他跟女兒道歉,告訴女兒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像個勇士一樣站起來承擔,是自己導致了女兒的不幸,他真心愛著女兒,希望她能夠幸福。當他有機會揭穿男主的虛偽面具時,他更愿意相信眼前的幻像才是真實。自欺欺人印證了他內心的恐懼。
父親認為考上牛津是出人頭地的方法,但是如果能釣到金龜婿,進入有錢人的生活圈,便是實現理想人生的捷徑??謶趾蛯ΜF實生活的不滿是他價值觀形成的根本原因。女主Jenny起初認為考上牛津便可以過自由自在的人生,后來在奢靡中墮落,有了捷徑何必要苦苦奮斗?她最初的價值觀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希望進入牛津后可以自由享受自己向往的生活,后來,一切來得太容易,她受夠了父親為了5先令的咆哮,癡迷有錢人的生活,哪怕觸碰道德底線(騙取地圖)也無所謂,反而覺得老師讀了劍橋有什么用?不過是在學校教書,生活沒有一點滋味。當Jenny夢碎清醒,她去原配那里找尋答案,神傷離開,像受傷的小鹿獨自舔舐傷口,終于明白人生沒有捷徑,一切都得靠自己努力。老師接納了她,她重振旗鼓,重拾舊夢,當收到牛津的通知書,她沒有當場雀躍,而是平靜地坐到樓梯的角落,回味著信上的內容,內心洶涌澎湃,臉上悲喜交加,確認過的眼神,只有奮斗不會欺騙自己,她終于實現了丟失的夢想。男主的完美人設在丟下女主一家揚長而去的時候完全崩塌,揭開了他的真實本性,展露無遺的是他自私自利,貪慕享受,不負責任,玩弄女性,欺上瞞下,賣弄心機,投機倒把的丑惡嘴臉,和認為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和金錢可以任意踐踏別人情感的扭曲的價值觀。
看完這部影片,身為人母,也會為自己的女兒擔憂。我收獲這樣一些啟示:
1. 富養女兒,物質上的資格感和精神上的富足。不是要給孩子優渥的物質條件,但是要讓女兒有“我值得擁有的”資格感,或許是一個芭比娃娃,或許是一件樂高積木,又或許是她心儀已久的連衣裙,孩子的需求并不等同于成人意義上的金錢價值。資格感的植入和滿足會避免成年后的女孩兒輕易地被奢靡腐化,被金錢亮瞎了眼。精神上的富足則是讓女兒增長閱歷見識,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自己的見地和堅持。
2. 成長自我,把正確的三觀復印給孩子。之所以用“復印”一詞,是因為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我要做好這個原件,才能給孩子帶去正確的東西。
3. 做女兒的知心朋友。和女兒平等溝通,不給女兒高高在上的家長威嚴,而是能看見孩子,接納允許孩子,和孩子心靈相通。在女兒的各個成長階段給與引導但不干涉,給與尊重和信任。
4. 和先生共筑防御墻。履行身為家長的職責,要始終站在女兒的身后為她把關,提供及時的指導和參考意見。
5. 教會女兒承擔,自我負責。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管遇到什么樣的狀況,要給自己交代,自我承擔,自我負責。
6. 人生沒有捷徑,所有的饋贈都暗含價格,一切都得靠自己去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