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處于輸入的疲憊期。
看也懶、聽也懶。晨讀的內容讀過幾遍,感覺寫字也懶。
雖然寫的時候還是在按照思想自己的軌跡來走。但是我內心知道,我在一個疲軟的階段。
正常的模式是我閱讀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把我喜歡的觀點列成條目,展示出來。
晨讀的文案也是這樣的模式,于是我感覺自己在這個模式中走不出來,或者說我能,也是延著這已經定好的格子來發揮。
我若將幾個要點的順序打亂,意義不大。
我若將幾個要點的內容融合,可能讀者會看得概念不清晰。
目前采用的方式是盡量不分界,不編號。仿佛自己的感悟與晨讀文案有所不同。
當時晨讀的目的在于:初期,理解文案,寫字哪怕是復述文案的內容也算合格;中期:感受文案,加入自己的思考;后期,融合文案,分享自己的東西。
目前正在調整成第二階段。
在文字中,還是會犯“沒有時間感”的問題。
我以為我寫了很多字,表達了很多概念和情感。然后復讀的時候發現只有寥寥數句,并不飽滿。
這歸于幾個原因:
第一:我見識淺薄,能夠隨心所欲使用的素材還少。
第二:對材料的準備很少。由于害怕文章過長讓讀者失去耐心,于是偷懶,明明可以多查些資料豐滿一下的內容,反倒不愿意去搜羅了。(自己評論一下這一點:總之也沒有很多朋友關注,文章的長短并不是理由,懶才是主因。查閱的過程是輸入的過程,實則是必要的)
第三:思想拘泥于幾個常用的狀態:刻意練習、元認知、微習慣等。將見到的常態習慣性的向上靠攏,而不是發掘新的知識體系。
第四:由于不同的理由,錯過了很多想要聽的課程。
一旦進入疲勞期,便覺得精力有限、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困、記性不好,總之寫字不專心。
對未來幾天的計劃是每天盡量早的寫字,將列入寫作列表(記錄散碎語句文章標題)的文字多進行思考和搜集資料。另外尋找幾個不需要審核的專欄,讓更多的人看到我的文字。最近被拒太多稿了。
期待未來幾天會有好的文字,寫給大家,也寫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