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潁川人氏。
潁川自古出名士,后來的東漢名士——荀彧、荀攸以及陳群等,皆出于此。
晁錯少時便師從軹縣儒生張恢學習法家思想,這個經歷乍聽上去有點匪夷所思——向儒家的人學習申商之法?然而,晁錯后來的人生歷程證明,正是這名儒生將法家的烙印深深刻在了晁錯心中。
初始,晁錯因文才被選為太常掌故,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第一筆俸祿:六百石。
雖然有了官職,但他的人際關系并不好,為什么這么說呢?《漢書》上評價他為人——陗直刻深,顧名思義就是太嚴厲苛刻,這樣的性格加上根深蒂固的法家思想,在一堆長袖善舞的文武百官中顯然是吃不開的。
不過,同僚關系雖不好,仕途的機遇卻不錯。漢文帝時,全天下征集研究《尚書》的人選,于是陰差陽錯,法家的晁錯被選中去學習儒家的《尚書》。
晁錯不負所托,歸來將所學稱說其義,得到朝廷的賞識,被任命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后又遷為博士。在這之后,博學善辯的晁錯同學進一步以其優異的表現,得到了漢文帝的認可,被拜為太子家令。
這是一次重要的升職,不僅僅是俸祿漲成了八百石,更是由于此,他成了太子身邊的紅人,不可或缺的左右手,號稱“智囊”。
上一次,這個稱號讓我記住了秦國樗里疾,而現在,又輪到潁川晁錯。
忠心耿耿的晁錯不斷為朝廷出謀劃策,漢文帝和太子劉啟也大多偏向他的建議,然而與此相反,包括袁盎在內的諸多功臣,卻大多和晁錯有嫌隙。
后元七年,文帝去世,太子劉啟登基,是為漢景帝。與此同時,晁錯也被提為內史,他的職業生涯達到頂峰。
那時,漢景帝對他的信任可謂非同一般,不僅數次深度商談國事,國家法令也經常通過晁錯來更定,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晁錯,如日中天,其寵信程度甚至超過九卿。
如此盛勢,不出意外地引來了同僚的嫉恨,首當其沖便是丞相申屠嘉。
他找不到晁錯其他的錯處,便借著晁錯一次鑿堧中垣的機會中傷他,說他擅自毀壞廟墻,請下廷尉處置。然而,這個挑釁被漢景帝制止了,申屠嘉于是大受打擊,不久便病發身亡。
申屠嘉死后,漢景帝更是將晁錯任命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顯貴已極,可以說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但是,盛名之下、難承其重,晁錯的人生就此急轉彎,為后來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這個伏筆就是削藩。
御史大夫晁錯深感諸侯王們尾大不掉,出于對朝廷的忠心,提出削除諸侯們的支郡。這一爆炸性消息,瞬時傳遍朝野。
誰動了我的奶酪?
諸侯們很快發現,是晁錯動了這塊本已劃分清楚的大蛋糕。而這場鬧劇的背后,是隱藏在深處的皇帝本人。
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始終在爭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封建社會,到底是分封制好還是集權制好?這個問題太復雜,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大一統朝代都是剛開始分封,后來不得已收歸中央集權。
比如這次的漢景帝削藩,還有后來的明朝建文帝削藩以及清朝康熙削三藩,它們歷時長短不一,卻有一個共同點——無一例外地引發了叛亂。
或許一開始,劉邦打算吸取項羽分封天下,卻被自己奪權的教訓,分封的都是自己人,還與群臣相約,立下了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然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管是異姓,還是自己人,統統都逃不過人性中的貪念。如今的這些劉氏而王者,也不會坐以待斃,將到手的利益交出去,于是他們反了。
那他們這次造反打的旗號是什么呢?便是誅晁錯。
晁錯的父親聽說此事,心急如焚,趕來勸解兒子,然而一片公心的晁錯并未深思這其中的厲害,他說“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親嘆氣說,劉氏是安定了,可晁氏卻危險了,于是服毒自殺。
七王之亂正式爆發,漢景帝慌了手腳,與晁錯商量如何應對。晁錯此時卻出了一個錯誤的主意,以致后世許多人認為這直接導致了他的最終被殺。
晁錯建議,由漢景帝親征,而自己留守朝廷。
此言一出,漢景帝就算再寵信晁錯,也是冷汗直冒。皇帝離開了都城,去生死未卜的沙場,而把一個異姓大臣留在自己的后方,統籌全局,我猜敢這樣做的君王沒幾個。
晁錯的悲劇由此開始。
當初,漢景帝借晁錯之口,開始了削藩;如今,他又要借袁盎之口,要誅殺他倚重的“智囊”晁錯。
袁盎: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
漢景帝:吾不愛一人謝天下。
雖然漢景帝口口聲聲不喜歡用懲罰一個人的方式,來向天下謝罪,但是最終仍然下達了那個殘忍的命令。
更為可憐的是,當皇帝下達腰斬晁錯的命令時,晁錯本人還不知情,他接到了命令,以為是跟隨中尉去朝堂,沒想到走到街市上,中尉半路停車、宣讀詔書,將晁錯腰斬于市。
腰斬,死在這個刑罰之下的前有秦國名相李斯,后有唐代高僧辯機等人,如今又多了一縷晁錯的冤魂。
漢景帝三年三月,“七王之亂”被平定,犧牲了一個晁錯的性命而最終穩定下來的大漢王朝,終于將大部分諸侯國的利益收歸朝廷。
本號文章,皆為成周子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所用圖片,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