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在網上公布了微信號,每天都會有讀者來同我分享她們的喜悅或是哀愁,只要沒什么事兒著急做,我都會耐下心來去讀一讀他們的留言,再謹慎認真的想好回復,生怕我的一句話給他們帶來什么誤解,令問題更加糟糕。
昨天晚上我和一個讀者聊得正歡,手機接進來一通電話,是我爸爸打來的。他同我聊得一些日常,問我假期的安排與打算,接著同往常一樣聊了些趣事。但我同他打電話的時候,始終心不在焉,我這里同他說著話,心卻早飛到天邊,我惦記著那邊聊得正嗨的讀者,一下子不說話了,對方會不會生氣?越想越急躁,同時覺得爸爸說的話沒什么意思,我不耐煩地對他說:“好啦好啦,你說的那些我都知道了,我這邊還在和人說話,沒什么事兒就掛了吧”。
等我掛斷電話,趕緊打開微信界面,發現那邊在我不說話后,也沒有回復。心里有些悵然若失,又想起剛才那通匆匆掛斷的電話,心里愧欠又內疚。
自從開通了社交網絡,我就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作為大齡網癮少女,每天我最長時間保持的姿勢就是低頭。
前段時間腰酸背痛去按摩做火療,技師每次按到頸椎和肩膀的穴位,我都痛的鬼哭狼嚎。她將毛巾疊成三層,在上面噴上酒精,然后一把火點起來。如果是體內受寒,肩膀上應該出汗,但我什么也沒有。喊啞了嗓子,我問技師“你說我整天肩膀胳膊痛是怎么回事?”
技師傲嬌的哼了一聲,頭撇到一邊:“少玩點手機,什么都好了”。
就連做火療的功夫,我都挑出網絡電臺放小說聽,簡直沒救了。
我想起回家時,我爸媽最常和我說的一句話就是:“把你的手機先扔一邊……”,我當然不肯扔,無論去哪里手機都一定要隨身攜帶,好像護身符一樣,丟掉就會沒命似的。
上了大學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有時課多十天半個月都回不了一趟,在學校想得好好的,回家要多和爸媽說些話,不再盯著手機不放了。但回到家,總會被手機上各種各樣新鮮有趣的事情吸引,總覺得有趣稍縱即逝,而同父母、親戚都認識這么多年了,還有什么不知道的呀,所以也不用多說什么話。
真是奇怪,我寧肯花費十足的耐心去開導網絡上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替別人的喜怒哀樂操碎了心。卻在現實中變得越來越麻木,我好像越來越不容易被事情感動。過去有什么事兒都會先同父母說,高興的,不高興的。現在卻是遇見什么事兒先發朋友圈,值得慶祝的、雞毛蒜皮的。
好不容易教會老媽使用微信,她每天在朋友圈里刷屏養生百科和心靈雞湯,不時給我點個贊。有了微信,我們兩個打電話的次數卻是銳減了,偶爾在對話框里說兩句話,言簡意賅,一個字都不肯多用,能發表情的絕不寫字。
而我以前每天晚上都會和老爸通電話,現在經常和朋友聊得興起,想起給他打電話時都后半夜了。
每晚會和好友道一句晚安,卻忘了上一次和父母說晚安是什么時候。
上審計課時,那個謝頂的男老師兒子和我們年齡差不多大,他也有說起自己兒子,每天事無巨細的發朋友圈,卻在父母問及生活時,什么都不愿多說,只回一句:“啊呀,我朋友圈里都說啦,你們就不能去看看嗎?”
老師說:“我的確能看他的朋友圈,但是我就想親口問問他過得好不好”,隨后感嘆:“以前通訊工具不那么發達,孩子還愿意跑電話亭給父母打個電話,怎么現在什么條件都好了,你們卻只愿意和對象聊,和朋友聊或者干脆誰都不聊,一遍遍刷著微博傻笑,都不愿意和父母說說話呢?”
臺下一片鴉雀無聲,有的人在聽他說話,但更多的人還是在不知疲倦的一遍遍下拉朋友圈,生怕錯過什么別人家的新鮮事。
“有時間多主動給父母打打電話,他們都不敢隨便給你們打,一會兒考試,一會兒上課的。打電話的時間不對,你們還會耍脾氣”。
我想了想自己,還真是這回事兒,在上晚自習被爸爸的電話打斷幾次,我同他大發一通脾氣后,他就很少會主動打電話給我了,就算有事也會小心翼翼的發條信息,問我方不方便。
其實我哪有那么多事情要忙,每天閑的要死,靠胡思亂想打發時間。但是在他們眼里,我比日理萬機的皇帝都忙,有處理不完的事情,而且脾氣也隨著年齡增長與日俱增,他們一句責備的話還沒落下,我這邊已經火冒三丈覺得受了老大委屈了。
他們對日新月異的生活有越來越多的疑問,許多新鮮詞語他們都搞不懂,而他們的老一套也知道我不愛聽,父母與兒女之間就算關系再好,也會有隱約的一道代溝存在。這阻礙期間的,或許并不能把全部的責任都推諉到微信、朋友圈、微博上面。
好像一切都沒變,但已經在我們微不可查的時光里,輕巧的改變,卻化作一聲沉重的嘆息。
前幾天家里的老人去世了,我坐飛機大老遠的趕過去,看到靜靜躺在那里的她,無論怎樣大喊怎樣哭泣,都再也換不來一聲應答,我這才真切的意識到什么叫失去。
當你終于能體會到生命能起獨一無二作用的那個人,那件事不在了。你叫的那么稱呼,再也沒人應答了,這就是失去。相聚總有時,而離別卻無期。
我們總是忽視掉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溫暖,卻又時常為來自陌生人的好意熱淚盈眶。我們歌頌友情,擁簇愛情,唯獨遺漏掉最珍貴也是最不求回報的,來自父母的親情。
有時間,少在網絡上耍幾句貧嘴,寫兩個“么么噠”。精神高度集中,不舍晝夜搶到的那幾個紅包,也沒辦法幫你發家致富。連搶到幾毛錢,都會說一句“謝謝老板”,父母給錢時,卻總是缺了那句“謝謝爸媽”。
時常打個電話,沒事兒回家看看。別等著失去了,才發現當初留下過那么多的遺憾。等那時,哪怕你喊破喉嚨,也不會有人痛痛快快的給句應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