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22
地點:深圳TCL科技園多媒體大廈七樓
人員:四位大烏賊隊員吳先藝、王輝浩、楊澤遠、畢霆宇及以上四位同學的媽媽
主題:共讀《海底兩萬里》
主持:王輝浩媽媽
過程:
一
主持人:臨近圣誕節,大家能抽空來參加我們兩周一次的讀書會,即信守了承諾又克服了困難,到場的每一位同學和媽媽都是最棒的!掌聲送給我們自己。
今天我們共讀的書是《海底兩萬里》,我很慚愧沒有好好讀這本書,昨晚只好臨時抱佛腳翻閱了大概。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帶著我來具體了解這本書!
二
吳先藝同學介紹作者及作品的主題,后整理如下:
1:背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創作于1870年,當時的波蘭人民反對沙皇獨裁統治的起義遭到鎮壓才了凡爾納創作的導火索。(由于同學們年齡小對歷史和政治不能理解,但總有一天會明白的,所以這段不能略過)
作者在小說中塑造了尼摩艇長這個反對沙皇專制統治的高大形象,賦予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道主義精神,以此來表達對現實的批判。
2:作者及其作品: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是法國19世紀為青少年寫作探險小說的著名作家,作為科幻小說題材的創始人而享譽全球。《海底兩萬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神秘島》是他的三部曲。
3:主要人物:
(1)尼摩艇長:有正義感的反抗英雄,對民族壓迫和殖民主義極度痛恨,向往自由和民主。
(2)皮埃爾.阿龍納斯(文中的我):法國博物學家,巴黎自然科學博物館教授,博古通今,在法國出版過一本書《海底的秘密》
(3)孔塞伊:教授的仆人,過分拘禮,忠實,生性沉穩,從不大驚小怪。
(4)內德.蘭德:加拿大捕鯨人,野性十足的魚叉手,插科打諢,一個比較原始的人。
三
小說主要內容:
1:三個主要人物追蹤神秘海怪被俘虜進入鸚鵡螺號。
2:10個月的海底航行,經歷了紅珊瑚的浪漫、海戰遺骸、海底平原、自由漫步、南極洲遇冰蓋被困、歷險地殼運動、跨過大西洋電報線、目睹消失的亞特蘭蒂斯。海洋的航行路線經過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極海域-大西洋-北冰洋。
3:卷入漩流,最終獲救。皮埃爾三個人被漁民救起,尼摩艇長及其鸚鵡螺號一起下落不明。
四
詳細了解作品以后,同學們對作品展開了有趣深入的討論
1:書名為什么不叫《鸚鵡螺號》而是《海底兩萬年》?
2:書中教會我們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是沉睡海底的黃金?是自由民主?是生命?是健康?
3:仆人為什么如此忠貞?原因是什么?現在還有沒有這樣的人存在?
4:小說的超前體現在電燈上,同時諾第留斯號的豪華、功能多用無不描繪的面面俱到、栩栩如生,想象力及其豐富。
討論很熱烈,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文學賦予了我們想象的翅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用心地深入到作者的思維里,試圖去理解不一樣的人生。
五
主持人:同學們對這部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我非常愿意聆聽你們分享作品的美妙!于是每個同學分享了各自喜歡的片段。
畢霆宇:這是個大章魚,長有八米,正倒退著向鸚鵡螺號游過來。它那海綠色的大眼睛死死地盯著我們,讓人渾身發毛。它那長在頭上的、使之成為頭足綱動物的八只爪子,或者說是八只腳,伸長開來,有身體的一倍。我清楚地看到,其觸角內側有著二百五十個吸盤,呈半圓球形。這些吸盤有時形成真空,緊緊地吸附在客廳眩窗的玻璃上……
聽到這,同學們都緊張起來,好像大章魚從書里跳了出來吸附到每個人身上一樣,大家哇哇地輕叫,紛紛表示這是索取無度的人類形象!
吳先藝同學意猶未盡,再補了一下章魚片段:眼前的場景實在是驚心動魄!那個不幸的艇員被章魚的觸角纏住,被吸盤吸牢,在空中被甩了甩去……
大家聽得片刻木然,空氣似乎凝固住了。精靈鬼怪的楊澤遠說:我來給大家分享吃的片段壓壓驚!
楊澤遠:不過,您不必擔心,盡量地享用。這些菜都很干凈,很有營養。我很久以來就不吃陸地上的食物了,但我的身體并未因此而受到影響。我艇上的人,個個身強力壯,他們吃的全部和我一樣……
楊澤遠一說到吃,立刻點燃了大家的談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起吃來。很投入,果然都是吃貨!
王輝浩最后一個發言,依然是他很愛的武器篇,關于電光子彈槍斃肥實的野豬描寫。
王輝浩:我得到了這只極樂鳥,遂了心愿,但加拿大人的愿望尚未得到滿足。然而,兩點光景,運氣來了,內德.蘭德打到一只肥實的野豬。野豬中的是電光子彈,一槍斃命……
六:主持人結詞:謝謝同學們的分享。書中美妙的場景中你們的誦讀中活靈活現。我也想跟同學們分享書中不同的描寫片段。回憶一下有你們有沒有學過這樣的描寫手法?
1:燈光照在這些色彩艷麗的珊瑚樹枝上,造成各種各樣的的迷人景象。我似乎看到這些膜性圓柱形管足在海水的涌動下搖曳。一些身似輕燕、游得像鳥兒飛一樣的魚,在珊瑚之間游來游去。珊瑚叢越來越密,樹枝狀結晶物也越來越大。在我們面前,是真正石化的矮林,千姿百態,猶如造型奇特的建筑。我們那些蛇形管燈的燈光照在天然拱門凸凹不平的表面上,會產生夢幻般的效果。
2:是啊!海水沒有結冰,海面上只有一些小冰塊,一些浮動的冰山;遠處是碧波蕩漾的大海;天空中有成群的鳥,水里有成群的魚;海水的顏色,由淺到深,從湛藍轉向橄欖綠,各種各樣的貝殼、軟體類動物散步在柔軟的沙灘上,將海底裝扮成花園一般,我們的頭頂的上方是各種各樣的水母飄蕩著,恰似仙女撒下的朵朵鮮花。
帶著問題中場休息!吃水果玩耍!
七:休息結束!進入下半場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聆聽一段音頻。
由吳先藝媽媽手機播放音頻,聆聽專家解讀《海底兩萬里》。整個音頻二十五分鐘。屋子里所有的人都安安靜靜地聽著,張弛有度的內容,環環緊扣的解說,含括了大量的背景信息,從現代人的立場解讀作品的文學價值、對后世的影響。
期間擔心同學們不能堅持聽完,但基本無大礙,倒也顯得饒有興趣。并提出了一些問題:1)尼摩船長不喜歡陸地的真正原因?2)小說的超前意識有哪些?3)通過此書你對待科學科技的態度是什么?4)作品的文學價值和對后世的影響有哪些?……
學海無涯!兩個小時的時間過得飛快,同學們通過共讀《海底兩萬里》找到了好多答案,也留下了很多的疑問。書中所說“人類進步的實在是太慢了”“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帶著疑問的下次共讀,依然讓人期待!
主持人感想補充:在這短短的時間里,我們認識了一位偉大的作家。儒勒.凡爾納被譽為“科幻和探險小說之父”,他一生專門從事科幻小說創作,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學為依據,許多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科學預見,如今都已經實現或即將實現。這部作品集中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所有特點。曲折緊張、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瞬息萬變的人物命運,豐富詳盡的科學知識和細節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爐。凡爾納的驚人之處不但是他寫的夸張,更是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盡管故事中的情節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不足為奇,但是在凡爾納的年代,電燈都還沒發明出的年代,他已有科學根據的幻想出了一艘潛水艇。1954年美國也是全世界第一艘核潛艇就以“鸚鵡螺”來命名。表示對作者的致敬!
這部作品除了科學性和預見性使我們驚奇,還有凡爾納淵博的知識讓我們佩服,小說中包含了地理、文化、地質學等方面的知識,凡爾納通過阿龍納斯先生的仆人告訴我們海洋的知識,與海洋里的奧妙。阿龍納斯先生對尼摩船長的無可倫比的才華與學識產生了欽佩,我也同樣對尼摩船長的才華與學識產生了敬佩,但更多的是對作者的敬佩。
回來寫這篇總結的時候,我和孩子就書中的情節再次探討,找了好幾本書尋找關于第一艘核潛艇的答案。我感謝孩子們的熱愛閱讀,讓我有機會和他們一起,在求知求真的道路上共同成長!
王輝浩媽媽寫于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