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誰也想不到,18年前一部獲得奧斯卡獎的日本動畫片,18年后登陸中國院線后,竟然瘋狂碾壓《玩具總動員4》的票房。
為何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更打動中國觀眾?要知道這部動畫很多年前,國人都已經看過,我都以為這部是改編新片,沒想到依然是原作。
很多看著宮崎駿電影長大的人,選擇了走進電影院,用觀看這部電影的方式紀念始終保有初心的宮崎駿。
我看過宮崎駿很多動畫電影,也知道他一直堅持著手繪風格,經常為了一個角色的某一個場景,不停的去構思。構思的過程中,甚至會不停地“抖腿”,創作過程痛苦至極,讓人有種看著都有種快要瘋掉的感覺。
直到他終于想清楚,該為那個場景匹配到怎樣最合適的狀態,他才能接著投入到下一段痛苦創作中。
日本有一部紀錄片,講述宮崎駿的創作過程。如果看過那個紀錄片,大概就會理解只有強烈的職業精神加深度熱愛,宮崎駿的動畫沒有哪一幀是浪費的。只有一個對自己有高要求的人,才會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不僅是細節的嚴苛,某種程度上講,宮崎駿的每部電影里其實都有自己的影子。
和自己較勁,擅長從日常生活里深思,用動畫把這些場景再現,然后賦予深切的情感,這可能就是宮崎駿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和菜頭就曾這樣表達宮崎駿電影效果帶給他的直接感受:
“我們頑固地堅持有彼岸存在,是因為我們把現實中未能滿足的欲望投射在那里,幻想著那些欲望可以在彼岸得以伸張;我們渴望著成為彼岸之人,并非是為了自我完善,而是為了消強內心不斷沸騰的痛苦和煎熬。”
02
電影《千與千尋》中,千尋幫河神洗澡的過程里,竟然拉出了一輛自行車,這個神奇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
其實這個情節,同樣來自宮崎駿少年時的記憶。
他小的時候,經常會經過一條河,看起來清澈的河水從來都是在那里安安靜靜地流淌。
直到有一天,清理淤泥時,看著淤泥里拖拉出各種各樣的東西,甚至還有一輛自行車時,簡直讓宮崎駿驚訝至極。
這個場景,經常都在他的腦海里浮現,以至于用到了電影《千與千尋》,就有了浴場中給河神洗澡的鏡頭。
至于千尋這個角色的誕生,就更有意思了,這個人物的原型就源自宮崎駿朋友的女兒。
每個暑假,這個女孩都會來度假。通過和這個小女孩的對話以及觀察,宮崎駿發現10歲左右的女孩,既保留著孩童的特點,又有一種渴望了解成人世界的好奇,對未來世界的渴望,特別有代表性。
而當時,日本幾乎沒有任何為這個年齡段孩子創作的作品。宮崎駿就特別想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通過作品指引生命的重要意義。
宮崎駿曾這樣質樸無華地評價,自己創作出的千尋:“這是一個關于十歲少女被投入至現實世界修行、學習友愛與奉獻,以及發揮智慧而得以生存的故事。”
03
我個人一直以來都認為,不管是看電影,還是看書,只有和自己的生活和感受發生緊密關聯,才會獲得最大的收獲和更加長久的記憶。
盡管這部電影影射的是日本當時的經濟與文化,但是今天看來,依然有其強勁的生命力和現實感。
目前,關于這部電影的解讀,角度非常的多。
但我覺得,重點關注片中表達的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對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對理解這部影片,可以更深入一點。
片名《千與千尋》,其實表達了著一個人在成長之路中必經的過程。
那就是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以及外部世界想讓你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如果兩者的愿望相反,自己該會怎么做?
千這個名字是湯婆婆給千尋取得。隱喻隨著長大步入社會,很多規則和體制,會把一個人的個性化磨平,變得平常甚至平庸。
如果你認命,只想做蕓蕓眾生中的一粒塵埃,可能這輩子會過得很輕松,但是可能會漸漸找不到自己。隱喻外部世界期待你在長大的路上,無需保持個性,只需和大多數人一樣就行了。
但要想達到自己心中仰望的高山,就必須記住自己出發時的使命,牢牢的記住做一個清晰明確的“千尋”自己,而不是一個模糊化的符號“千”。
當自己的愿望和外部世界有差異,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該怎樣在別人都稱呼你為“千”的時候,又該怎么做自己的“千尋”?
畢竟這個世界有千千萬萬個符號化的人,被記住的只可能是“千尋”這樣歷經艱險,依然沒有忘記自己出發的原因和肩負使命的人。
04
為什么千尋在家中的小環境里,會表現出任性和膽怯的一面?
比如說她和父母一起在車里時,她不是抱怨花都蔫了,要不就是覺得一切沒意思,看到黑暗的隧道,嚇得不敢進去,緊緊地扯著媽媽的袖子。
而出了家門、在社會大環境中,又會對陌生世界表現出強烈的克制與責任心?
比如說,絕對不食用沒有店主的食物,即使爸爸媽媽這么做了,自己也不會跟著去做,就是自己的道德約束;后來想去營救爸媽和白龍時,表現出的吃苦耐勞與情感克制,又遠超十歲的孩子,甚至比成人還勇敢。
就像有媒體表述,根據宮崎導演的說法,這部電影是期許所有與千尋同齡的女孩“在不得不面對的危機之時,自己也沒有察覺到的適應力與忍耐力就會涌出”,他希望大家可以意識到自己,是具有果斷的判斷力與行動力的。
千尋身上強烈的兩面性,其實恰好是真實的反映了生活中十歲孩子常見的表現。
在父母面前表現出的任性與膽怯,恰好是因為父母親和家庭的良好關系,讓千尋有足夠的安全感,可以放下所有的“面具”,展現最真實的自己,盡管有時看起來不夠完美。
而進入外部世界后,就會用一定的道德和規則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刻意表現出社會化的一面。這么做,很多孩子則是渴望獲得外部世界的正向評價,因此才會表現出禮貌克制等添加濾鏡式的自律與優秀。
但有的時候,一直在社會中用這樣的方式行走,尤其是在困境中一次次的搏擊,壓抑自我的個性與真實,也是很累的。
要不為什么千尋得到白龍給的一個饅頭之后,都會一邊吃一邊流淚,這種情感的宣泄方式,也是一種自我認知。
沒有誰,想迅速成為一個大人。有時候,長大的路,慢一點,也許更是人生的期許。
所以,當父母親在家時,面對孩子表現出和外界很相反的一面時,也請多一些接納,給孩子一個全然卸掉面具、大口呼吸的空間。
被愛滋養過的孩子,走夜路的時候,會大聲才唱歌。
05
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超級英雄,還必須克服普通人的貪欲,遠離各種誘惑。
電影中,千尋不知克制的父母因為大吃客棧的美食,而被魔法變成了兩頭豬。
漸漸的,他們甚至忘記自己曾經是人類,接受了豬圈的生活,心甘情愿做被人宰殺的豬。
浴場里那些工作人員,因為看到無臉男帶來的金子,全都被吸引,拼命的想獲得更多。魔法消失之后,才發現那不過是一堆土。
而在這樣的“生存世界”,同樣告誡人們,只有通過自己雙手辛勤勞動,才能真正的活下去,只有自己才能幫自己。
這些樸素的生活道理,其實人人都懂,關鍵的時候,又有誰能至始至終的堅持呢?
千尋做到了,所以她成了這部電影中的超級英雄。
而這樣的超級英雄,真的太少。
影片的最后非常寓意深刻,千尋的父母親返回到人間,他們對發生過的一切,毫無所知。
而千尋,又恢復了十歲少女在父母面前的天真活潑,超級英雄的過往如同夢境。
千尋決定保守這個秘密,依然像過去一樣,把父母當成自己心中永遠的超級英雄。
這是宮崎駿留給我們最溫暖的善意,也是這個電影留下的最動人省略號。
愿下一個十八年,希望你還能像今天一樣,喜愛這部動畫片。
畢竟,這是宮崎駿種植在我們心中花園那顆關于愛和希望的種子,愿你我的花園始終枝繁葉茂。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