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音詩評] 汪貴沿的詩歌:飛舞的蝴蝶(外一首)
汪貴沿 簡介:中國民盟盟員、江蘇無錫艾克賽爾柵欄有限公司總經理(董事)、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 四川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四川什邡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先后在《詩刊》《人民文學》《澳門月刊》《世界散文詩集》《四川文學》《青年作家》《星星詩刊》《綠風詩刊》《詩神》等發表文學作品數百篇,作品被收入多種選本。獲大小文學詩歌獎多次,全國公開出版發行《總有人會感動》《愛情麥克風》國內首部詩集配光盤、《商旅追夢》及國內首部詩歌影像集《涂鴉路上》《柵欄內外遺落的文字》等七部作品集。與健鷹、昌平共創《寬詩堂》和《中國土裙部落》微刊,是四川方言體詩歌創始人之一。
詩觀:詩是與自己靈魂對話的工具,寫作不拘形式,放松是一種自由,想玩就玩不必刻意。人在路上詩在筆端,只要自己心安就行……
《飛舞的蝴蝶》
作者:汪貴沿
牽一縷陽光踏虹而來
帶一腔柔情,穿越唐詩宋詞的雨巷
我知道你是從東晉而來
讓相思擠痛前世今生
讓翅膀舞蹈人世滄桑
你是歸來的舞者,如火焰顫動
追逐我青春的夢想
五彩斑斕,醉了眼睛的純真
醉了一地花香
那飛舞天地的翅膀
一半是昨天一半是今朝,讓心事儲藏
已悄悄地寫進懷春的雪花
從江南到江北飛越千年距離
總也逃不出落寞依戀的憂傷
我知道那一世的煙雨
我知道紅羅山書院的讀書聲
至今還繚繞那一出生死愛情
今生無緣相白首,化蝶來世敘衷腸
一個轉身,演繹陰陽兩隔的凄涼
翅膀依然舞動紅塵
蝶影依然采蜜芬芳
一段美好的向往已羽化成仙
你不在西窗化燭,卻在西湖畫梁
平平仄仄的詩句今夜我將寫滿惆悵
今音詩評:
《飛舞的蝴蝶》所體現的第一個是認知的定位,“你是歸來的舞者。”(詳見第二段第二行)。第二個是信息能量的歸位,其中有個轉化,如,“一段美好的向往已羽化成仙,”(詳見第五段第三行)。
詩歌里的物質之所以發生變化,都是創作時候的信息帶來的。也叫念頭。你給詩歌好的信息,一首好的詩歌就誕生了。好的信息就是指那些好的念頭,其中有個善。在詩歌里面,就是用善念才看出了“蝴蝶”“牽一縷陽光踏虹而來。”(詳見第一段第一行)。包括第二段第一行“你是歸來的舞者,如火焰顫動。”還有第三段第一行的“那飛舞天地的翅膀”等,總共結構了三段。
而第四段至第五段,主要是講了一個“心轉境變。”詩歌看到了“總也逃不出落寞依戀的憂傷,”(詳見第三段第五行);還看到了“一個轉身,演繹陰陽兩隔的凄涼,”(詳見第四段第五行)。這些都表達出了善意的行為。因此,這首詩歌也引申了一個“一念之差”的道理,那就是在善與不善之間,它所形成的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果,而直接歸結于人身上。
在這首詩歌里面表現出來的就是第五段的第一行至第三行,“翅膀依然舞動紅塵/蝶影依然采蜜芬芳/一段美好的向往已羽化成仙”。
《月亮是鄉愁的影子》
作者:汪貴沿
月亮是鄉愁的影子
走到哪里都照亮每一寸肌膚
影子是一懷相思
相思圓了
圓在酒中就是李白
相思瘦了
瘦在梁祝就是飛舞的蝴蝶
千年秋思,半闕宮詞
從大唐到江南
從江南到巴蜀
穿越塵世煙雨
牽一簾月色到川西
擺上一桌詩會
邀吳剛來獻酒
請嫦娥來伴舞
吟詩作畫,品千里桂香
今夜,讓我們滿上這多情的月光
不管對影成幾人
只要一飲而盡,就能豪情壯語
再多的月色都會咬缺心事
枕著運河的柔情
靜守一段光陰
始終想念故鄉那一輪的滿月
或許千年之前
我曾用你來海誓山盟
多少年掛在中天
多少年住在人間
住在我們的心上
醉倒了川西,醉倒了江南
醉倒了擦肩而過的前世宿愿
趁著這影子的光芒,舉杯與天涯同醉
舉杯與海角同歌
卷簾西窗
你就是我今生難以書寫的惆悵
今音詩評:
《月亮是鄉愁的影子》以贊美的方式來構筑詩歌的氛圍,并以“影子”化緣。因緣生因,由因結果。詩歌從一個側面,以一個場景的追敘,再現出來的柔情,恰恰與詩題所需要的氣氛相一致。
因為,“月亮”是柔和的。詩歌主角的心境能夠與它保持一致,那么,從心底里面催生出來的力量,那就會“住在我們的心上,”就會有“舉杯與海角同歌”的視野和胸懷。這是詩歌別致的地方。
別致是指能夠在奇中出新。奇在視野的廣和遠,新在由平實的語言群來奠定奇的基礎。比如以詩歌的第五段為例。在該段的第二行,之所以能躍上一個臺階,跨向一個精神層面上的高度,它和該段的第一行的鋪墊直接有關聯。
如果把第一行抽掉,直接以第二行作第一行結構的話,氛圍就會顯得單薄些。在這里,因為有了第一行的鋪墊,所以,第二行也就自然地凸現出來其不同凡響的意義。意義就在于能夠“與海角同歌。”這是詩歌表現出清晰的一面。
它也和該段第一行尾的“與天涯同醉”共同結構在一起,這是創作思維的有為意識。詩歌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以柔控情和以柔顯情。控,是指抒情的度把握。顯是指抒情以旋律凸現。比如,體現柔的地方有,第一段第四行的“相思圓了”;第二段第七行至第九行的領起語,“邀、請、吟”等。
控,表現在第三段七行中,在“一飲而盡”和“豪情壯語”之后,能夠做到“靜守。”從詩歌的表述當中可以體會到,這是構筑和呵護心境質量的一種能力。欣賞與學習,如果善于從這些細微之處去感受,同樣能起到提升和陶冶的效果。這也就在無意中,把人與人之間的層次拉開了。這么認識,雖然有點在借題發揮,但是,“趁著這影子的光芒”非常值得。這是詩歌的果。
詩評作者簡介:今音(筆名),王榮根,詩人,小說家,實名編劇,評論家。曾獲《上海文學》獎項。中國長航作協理事,上海浦東新區作協理事,浦東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浦東詩廊》雜志編委。浦東《石筍文學》雜志副主編。著有長篇小說十三部,簽約影視多部。現居住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