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深圳之后,上下班從地鐵進出,每天至少遇到兩個黑色西裝白色襯衫的人拿著一疊彩色的硬皮材料問:喜歡英語嗎?,也至少遇到兩個短袖和運動褲,胳膊上有一塊一塊凸起的人拿著一疊單頁問:喜歡健身嗎?
朋友說,被這樣問久了,就覺得學英語和健身好像能賦予生命特別的意義,是兩件一定要去做的事,這是暗示的力量嗎?
“這難道不是事實嗎?”
離開校園很久,以為多數同齡人走上工作崗位后就不必再理英語,畢竟,工具就是工具,總有局限性,剪刀,掃帚和鐵鍬分別在各自的領域發(fā)揮作用,不是每個場合都需要。
但真的有相當多的伙伴認真地詢問和探討學習英語這件事,有的為了和老外同事溝通更方便,有的為了看沒有字幕的美劇,有的為了準備英文演講比賽,有的為了帶家人去美國自助游能少些語言障礙。
有的甚至沒有理由,說我就想把英語揀起來。
今天就一起說說揀英語這個事兒。
“你的英語很牛掰嗎?有速成技巧嗎?”
坦白說,任何一個美國10歲語言認知無障礙的孩子英文都比我說的流暢地道,但看英文學術期刊,聽英文講座,用英文寫完整的議論文,可以提前準備的英文演講,我也許更勝一籌。
咱們之間相同的是都屬于二語習得者,不同是我喜歡學英語的過程,不介意花費大量時間,舍得試錯,四年的教學過程也見到了很多人語言習得時遇到的困難。
如果你只用過兩個型號的冰箱,我用過二十個,從某種意義上說,下一次挑選冰箱時,和我聊聊哪些型號的冰箱壞得這么快是不是有點借鑒意義呢?
關于速成,如果現在規(guī)劃出來的學習總量是相同的,需要1000小時有效學習來完成,那么每天學習2小時的就比每天學習1小時的早學完。
1. 端正態(tài)度,明確目的
“請用海飛絲洗去你那頭屑般的廢話!”
這并不是廢話,因為當你問出“如何學好英語?”這樣的問題時,我就知道你并沒有認真對待這件事,或者你沒有真的打算要學好英語。
認真對待意味著你已經有所思考,明確目的并依據目的尋找自己的弱點,問題,并分類,接著去思考解決方案了。
“如何學好英語”就像“如何做個好人”“中國歷史是怎么回事”一樣,讓被問的人不知從何開始,又不曉得以何為止。
端正態(tài)度,明確目的的例子:
“我們項目來了兩個美國同事,剛認識那幾天和他們說話的時候倒是沒什么,因為我說詞和短句他們都能懂,但后來聊到更多業(yè)務方面的事情,就發(fā)現自己表達不明白了,郵件溝通時時這個問題不太明顯。”
目的是:提高聽和說的能力,聽美式英語,表達專業(yè)相關話題復雜事件的能力。
分析:郵件溝通時具備一定的書面表達能力,而口語表達不順暢。可能的兩個主要原因:
1. 積累的固定搭配和句式等表達方式較少,因為寫郵件時,不會的表達可以查,用詞可以斟酌,忘記單三的變化可以review的時候改過來,說出來的,一般是更常用更熟悉更簡單的表達。
2. 重復的量還不夠,雖然腦子里有內容要說,但想說一個完整句子前總要花上幾秒嘗試構造一個正確的句子,不能脫口而出。
解決方案:
1. 還原或構造對話場景,把當時想說,但不會說,沒說明白的話梳理出來
2. 降維,嘗試用多個短句把要描述的復雜事件寫下來,檢查用詞和邏輯。
3. 把寫好的內容說出來,并還原對話,自問自答,重復練習,重復到能脫口而出為止。
補充:可以在看TED的時候,暫停視頻,嘗試提問,因為提問時,就需要概括,精煉,清晰。把自己的問題想清楚,先用短句一句一句捋順,再嘗試將其中的某些部分合并。
端正態(tài)度,明確目的,是你更快地找到問題和對應地解決方案的前提。
2. 利用零散時間和看起來低效的時間并遠離人群
(此結論適用于缺乏良好英文的語言環(huán)境的人,因為我猜,如果你浸泡在英語交流環(huán)境中,就不會點開這篇文章了)
基本的語言能力是不需要基于太多邏輯層次的建立和思維深度的,或者說是不太需要動腦的。
設計,數據推演,作畫,文學創(chuàng)作多半需要大塊的時間,而學英語,零散時間起到的作用更大。
中學時代通訊科技還不發(fā)達,沒有樂詞,扇貝,百詞斬,那時流行生詞本,能放在口袋里的硬質封面小本,課上老師擴展的詞和固定搭配,例句,順手寫上。
閱讀篇章的生詞查出來抄在里面。
課間回教室等待上課的幾分鐘,課上別的同學鉆牛角尖和老師辯論的時候,食堂排隊的時候,躺在床上準備睡覺前掏出來看看。
看一次,就復習了一次。
剛吃完飯不是效率低嗎?可以用來學英語。
周末過完不是不容易收心嗎?可以先學英語。
備考GRE的時候,遇到很多詞,長相丑陋不堪,意思冗長繁雜,于是我把這些篩出來,放到PPT里,空白背景,第一頁黑色單詞,第二頁是音標和中文意思,然后轉成圖片格式放在MP4里,公交車上左手握著欄桿,右手一頁一頁翻,操作起來很輕松,效率不低。
紅寶書放床頭,六點鐘鬧鈴響,【學】坐起來復習半小時昨天背的單詞--【休息】收拾床鋪洗漱--【學】到食堂朗讀文章半小時--【休息】吃飯+走到圖書館--【學】背新的300個詞。
注意力集中不了那么久,間隔開,也不耽誤正常作息,不會因為學習變得蓬頭垢面。
備考托福的時候,上午的課結束,教室就空了,我就一個人在教室里讀獨立寫作范文,讀《生而為贏》。 因為那個時間段食堂擁擠得很,排隊要很久,而如果你那個時候去,雖然排隊時候也可以拿小本子出來看,會被鄙視,覺得你裝B。
口語老師給了一些段落,要求背熟,我就每個段落先讀上兩組20遍,40遍之后不用怎么背就能復述了,但還不熟練,洗澡時涂護發(fā)素,涂浴液時用正常說話的聲音背,因為公共浴室水流聲很大,別人一般聽不見,不像你在路上背出聲,要么被說裝B,要么被當成精分。
遠離人群,比較穩(wěn)妥,更容易心無旁騖。
3. 珍視已經學過的知識
很多想重新揀起英語的伙伴會首先想到去圖書館掃書,先是詞匯書,然后是英文必備300句,各種英文美文精選。
其實你回想一下,你大學的英語課本里沒有生詞了嗎?課本里的文章所用的表達都學會了嗎? 看完一遍能復述,能針對那個話題用英文有條理地描述自己的想法嗎?
能看懂的就扔掉不管,這樣太浪費了。
俞老師當年把新概念一篇文章拿出來,先翻譯成中文,對照書中的翻譯訂正,在根據中文翻譯回英文,對照原文訂正,再把英文翻譯回中文,一篇文章這樣來回幾次,表達方式和用詞幾乎沒有遺漏地掌握了。
為什么我們總是習慣性地一開口就是I think… , you can… ,而且反復用呢? 我們明明學過的句型少說有幾百種了吧?
因為熟悉。
我們聽”What’s your name ?” 需要時間去反應嗎?這句子對我們來說已經成為一個unit,一個詞一樣了吧?
因為太熟悉了。
反之,你不能瞬間反應出來,不能脫口而出,那就是不夠熟悉,重復的次數不夠多。
如果能把你曾經學過的詞匯,句子都透徹理解,熟練運用,那你的語言能力會出現飛躍。
總結:
?1. 先明確你的學習目的,分析解決方案,要讀專業(yè)的英文文獻的,和要用英文演講辯論的學習方向是不一樣的。
?2. 有語言環(huán)境就去利用你的語言環(huán)境,沒有的話遠離人群,像掏零錢一樣把你衣服褲子的口袋,鞋墊下面都搜羅一下,能搜羅出來的時間都用上,能補上不少時間的虧空。然后想辦法好好利用這些時間。
?3. 珍視已經學過的知識,用是否“能輸出”來檢測一本書,一篇文章是否學到位了,如果沒有,那可以繼續(xù)進行精細化處理。
能體會這個過程的美好,能堅持一個月也是好的,也是有收獲的,不需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其實如果你堅持了一個月,后面也沒有那么難以為繼,反而更可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今天總比明天早,想開始的話就開始好了。
PS:細碎的問題比較多,以上三個方面是我個人覺得很重要,如果你有更多關于“離開校園的人揀起英語的方法論和注意事項”相關的問題,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之后也會想辦法匯總與大家分享。
傻狍子原創(chuàng),歡迎轉發(fā),轉載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