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巧言令色,鮮矣仁。
錢穆譯:先生說:“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著討人喜歡的面色,那樣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昨天看到今天要學習的內容,今天一直在思考這句話,看到這句話,相信很多人眼前馬上浮現出很多朋友。一味地諂媚,討好別人,這樣的人確認令人討厭,他們的生活好像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活,領導的笑容是對他們最大的獎賞,這樣的人,不僅“鮮矣仁”更多的沒有了自我,不禁為他們感到悲哀。更可悲的是,大多數的這種人在背后又是另外一副嘴臉,說三道四,詆毀別人。這也許就是孔子所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的人吧!可是在這個社會中,很多人又好這口兒。沒錯,好聽的話人人都喜歡,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有多少人不喜歡聽好話,戴高帽呢?
說到這里,想到一個故事,說的是,城里有個賣高帽子的人,后來關老爺走過來,買帽子的人推銷了所有的帽子關羽都不吃這一套,于是他長嘆一聲說:老爺您是我所有見過的人當中不為任何吹捧夸贊所動的人。隨后關羽轉身走了,人們卻遠遠看到他頭上影影綽綽戴著一頂高帽子。
很有趣的故事,讓人在覺得故事有趣的同時,不禁為賣帽子人的語言所折服,同時,我們也會有一個疑問,難道所有好聽的話都是“巧言令色”嗎?
說到這里,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孔子路過陳國,看到陳惠公正在征調犯人修筑凌陽臺,因為惠公急于求成,工程尚未完工就有很多人被殺,大臣害怕責罰也不敢阻攔,孔子見惠公時,卻盛贊城臺宏偉,惠公圣明“美哉也,賢哉王也!自古圣王之為城臺,焉有不戮一人而能致功若此哉!”惠公聽后心中有愧,悄悄把抓來的犯人放掉了。孔子曾說,“諫者有五,吾從之諷”意思是,告誡別人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常用的是富有語言技巧的隱喻和暗示,而非不顧及對方的感受和尊嚴,一味“以死進諫”做法往往會適得其反。(本段摘自網絡)
所以看到這里,不禁佩服語言藝術的魅力,也感悟到孔子所說話的真切含義,并不是讓我們直說實話,而是有技巧地語言,才能不僅達到效果,而且讓別人高興。不禁感嘆孔夫子的情商之高。
在最后,我總想加一句話。不要讓自己成為自己曾經討厭的那個人。專心致志做好自己,而且也讓別人舒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