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二怒漢》看蘇格拉底之死
文|孤遠(yuǎn)齋書生
上映于60年代的《十二怒漢》第一次比較完整地展現(xiàn)了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在美國司法系統(tǒng)里,每一次庭審真正做出判決的不是法官,而是由十二人組成的臨時陪審團。這十二個人來自各行各業(yè),有著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jīng)歷,他們在一起商量的結(jié)果直接影響嫌疑人的命運。為了保證審判的公正性,雙方律師做出最后辯論后,陪審團會被帶到一個單獨的封閉的會議室,在沒有取得最終一致之前,陪審團是不能離開會議室的。
《十二怒漢》里講述的就是這樣的一群人,被告是誰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電影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鎖定在了窄小的會議室里。審判的案件是一個黑人小伙子有嫌疑殺死了自己的父親,等到十二個人被帶到會議室,悶熱天氣之下的陪審團們幾乎是立刻就決定判這個年輕人有罪。當(dāng)然,十二個人里還是有一個人反對的,大家問他原因,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不想這么草草地就判一個人有罪,尤其是殺人罪。影片于是開始圍繞著案件進行下去,經(jīng)過一次次地商討和實驗,最終十二個人一致認(rèn)定嫌疑人無罪。這個過程異常艱辛,但結(jié)果卻是出乎意外,倘若沒有堅持要多點時間商討而直接判刑,一個無辜的人就要被判終身監(jiān)禁甚至是死刑了。
在古希臘,雅典作為民主制度的典型,實行的就是陪審團制度。也就是說,每一次法庭審判,最終的決定權(quán)都在陪審團手里。當(dāng)時的雅典陪審團人數(shù)最多時有500人,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審判的公正性。但還是有問題,倘若有一個人的的確確得罪了陪審團所有的人,而這個人偏偏又成了被告,那么他的命運就會被徹底改寫。
蘇格拉底就落入了這樣的命運圈套里。睿智深邃的蘇格拉底面對搖搖欲墜的城邦,扼腕痛惜的同時想要重振雅典的雄風(fēng)。他幾乎是以一人之力要去扭轉(zhuǎn)乾坤,想要用他自己的哲學(xué)理念重塑希臘世界,至少是雅典城邦的文化和信念。想要做到這一點,那必須要依靠教育,如果要做教育,那必須從年輕人身上下手。蘇格拉底喜歡跟年輕人在一起聊天,那是出了名的。而且跟蘇格拉底學(xué)習(xí)過的人跟他人的差別越發(fā)明顯,那肯定會影響他在社會中的聲譽。他的理念過于超前,當(dāng)時代的人無法理解他,甚至還因為他教導(dǎo)青年跟官方不一致,導(dǎo)致有了“敗壞青年”的惡名,再加上他所用的方式在外人看來就是在瀆神,最終被推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恐怕沒有任何人愿意為他辯護的,到最后只有他自己給自己做了最后的陳述,就是后來我們所能見到的柏拉圖記述的《蘇格拉底的申辯》。陪審團最后還是判蘇格拉底死刑,道理其實很簡單,蘇格拉底得罪了雅典城幾乎所有人,尤其是陪審團成員,其中大部分人都是被蘇格拉底“羞辱”過的。可能所謂的“羞辱”并非真正的羞辱,只不過是較真的蘇格拉底用自己的言行揭穿了披在他們身上的那層偽裝,原型畢露之后,他們便懷恨在心,想著有朝一日要報復(fù)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在原則上是極其維護雅典的民主制度的,包括判他死刑的陪審團制度。當(dāng)時他的弟子想要出錢保釋他,至少可以讓他流放,免遭死亡的厄運,甚至有人還做了詳細(xì)的計劃要安排蘇格拉底逃跑,他全部都拒絕了。很簡單,如果他有任何形式的逃跑行為,只能證明他是真的犯了罪,畏罪潛逃。最終,命運到來的時刻,蘇格拉底在監(jiān)獄里跟弟子們談?wù)撋乐钡降诙煸绯俊?/p>
《十二怒漢》里所表現(xiàn)的美國的陪審團制度給人們展現(xiàn)了其美好的一面,畢竟生死系于二十個人的一念之間。為了能夠更好地發(fā)揮陪審團制度,美國的司法部門也是費盡了心思,光是遴選陪審團員就要耗費很長的時間。當(dāng)然,這樣做是絕對值得的,倘若沒有足夠時間的準(zhǔn)備和訓(xùn)練,恐怕諸如蘇格拉底的審判一類的天大失誤會一再上演的。實際上,仔細(xì)觀察一下我們的世界,這種失誤真的不要太多。
蘇格拉底最終還是被陪審團判處了死刑,而他在法庭里做的申辯陳述成了我最喜愛的文本,每過一段時間我就要讀一遍,甚至英文版也讀了幾遍,還試著翻譯過。我一直記得他在申辯篇里的最后一句話:“分離的時候到了,我們要走各自的路,我去死,你們?nèi)セ睿囊粋€更好,只有神才知道。”
確實,千百年后,沒人記得判他死刑的陪審團里都有誰,但蘇格拉底的名字永遠(yuǎn)地閃耀在人類歷史的星空,而且是最耀眼的幾顆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