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換季的季節,愛美的女孩們脫下臃腫的外套,換上春夏美美裙,小編把衣柜里里外外的倒騰了一遍,把以前過時老土的衣服扔在一邊,也為自己換上在淘寶定購的新衣。
小時候一毛兩毛的零食不吃了,換成讓嘴巴去旅行的良品鋪子;小茅屋沒人住了,換成獨棟別墅;大哥大沒人用了,換成了功能齊全的智能手機;雪花膏也不涂了,換成種類多樣的護膚品。我們不停地在做“更換”運動,更換著物質上的衣,食,住,行.....因為我們知道那些舊的東西,過時了,功能有限,效果不好,口感一般,所以我們需要用更好的去替換它們,對吧?
物質層面的過時我們都會力求不落后于人群,但是思維,情感方面呢?
之前的情緒化,之后還是因它搞砸事情;之前的犟脾氣,之后依舊因為它傷害愛自己的人;之前的虛榮心,之前的粗魯苛刻,之前的偏見,之前的狂妄自大,之后還是一而再就犯使自己處在痛苦的循環。盡管這些自身觀念是不合理的,但當這些觀念受到質疑時,我們會感到自身受到了攻擊和冒犯,刻板地認為質疑者存在著偏見,從而我們又回到最初幼稚的想法,并且會做出情感上的回擊,牢牢地握住我們的“大哥大”---那個笨重,通話質量差,功能少的東西。
講真,俺們是不是作死.....怎么解?
于是我在這本書里面找到些許答案。
當你成為觀察大師,眼前就會有無限的可能性,你也不會陷入痛苦的循環。
要怎么做呢?
在日常的社交中,每當發現自己有生氣,不安,迷茫或不愉快的苗頭時,先深呼吸,然后讓內心的觀察者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此刻的我,對這段經歷有什么想法?
這段經歷讓我產生什么情緒,為什么會這樣?
是什么觀念,讓我產生這些情緒?
那些冒出來的消極想法是什么?為何會出現這些想法?
觀察后,下一步提出具有質疑性的問題:
我的這些觀念正確嗎?這是否是我過去看問題的方式或偏見?
那些帶給我不安的信念,是否是基于不受情緒影響的認知和理論產生的?是否帶有無意于我內心至善的因素?
針對這個狀況,我首先選取的價值觀,是否符合內心真正的價值觀?
我是否認識到,此刻經歷的這些消極的情緒,是在一種舊的思維模式下產生的?我現在是否可以擺脫?
作者建議大家把這些問題記錄下來,在我們思維轉變的初期,我們將對自己的了解付諸筆端,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到到底是什么樣的思維模式阻礙通向幸福之路,每當遇到問題,我們可以回顧這些記錄下的東西,回顧對自己的了解,久而久之,你的“大哥大”也是可以升級到智能手機的。你學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