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介紹自己的姓氏時,總是說,“姓曾,曾國藩的曾”。對方寫錯的機會從未有過。說來慚愧,老是借用這位晚清名臣、一代大儒的大名,他的家訓之前卻從未讀過。也曾探究原因,應該是年輕時覺得家訓這樣的東西太“舊”太“重”太厚,不愿受其束縛,而到了這個光景,我覺得應該去了解一下這位為我姓氏帶上光輝的人。
學生時代的我,偏科十分嚴重。語文和英語,沒怎么用功都能考個好分數(shù),但是數(shù)學和物理,怎么學都是一塌糊涂。于是我認為,學習也是一種天賦,天賦在人生中占據(jù)了非常大的比重,甚至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上,很多偉人,確實在某些方面天賦異稟,曹植七步作詩,達芬奇的智商高達230。然而,曾國藩卻是一個“異類”。他并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甚至是一個有點“笨”的人。年少時晚上在家里背書,有小偷藏在梁上想等他背完了好偷下來東西。結果,一篇不算長的文章,曾國藩反反復復的背了大半夜,連小偷都背到了,他還沒有背熟。小偷著急得從梁上跳下來滔滔不絕的對著曾國藩背了一遍,最后還扔下一句話“你看你笨成這樣,還讀什么書啊?”之后揚長而去,可窺其智商確實一般。
然而,花一個通宵才背到文章的曾國藩成了一代名家,而那個小偷也不過是這野史上無足輕重的一筆而已,連姓氏都沒有留下。梁啟超這么評價曾國藩:“而文正以樸拙之姿,起家寒素?飽經(jīng)患難.....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變舉世之風氣而挽一時之浩劫。”推崇備至。曾國藩的成長史,是一個平凡人的奮斗史,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不是富二代(家里是農(nóng)民),不是小鮮肉(長相一般),不是天才(曾落榜兩次),但是,他就是這么一步一步的以近乎嚴苛的方式改造自己,變成了自己理想的樣子,同時也變成了其他人眼中的楷模,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我認為就是自省修身。他終生堅持記錄日常,反思教誨;書寫家書,立身垂范。
偉大始于平凡。28歲的曾國藩考中了進士,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活。這個時候的曾國藩也有一些春風得意,覺得苦讀有所收獲厚可以樂一樂,閑一閑,于是開始“打望美女”,開始聊八卦,甚至閑到想去看菜市場砍頭。然而,曾國藩不久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并深刻反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心貪嬉游”、“無事夜行”、“聞色艷羨”,甚至毫不留情的罵自己“真禽獸”(這可能是古往今來第一人)。“不當圣賢,便為禽獸。”,他給自己定下了這般終極的目標,以壯士斷腕的決絕告別昨天的我,重新認識和塑造新的我。其實像這樣的自省,我們又何嘗沒有過。晚上想要看書學習,結果開始了王者榮耀;今年定了一個什么目標,結果又業(yè)荒于嬉。曾后悔,曾信誓旦旦,但我們和曾國藩的差距就在于——他是實干,我們是空想,他做到了,我們還在彷徨。曾國藩家訓曾說,“敗人兩字,非惰即傲”,還曾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他的意思就是天下無庸人,庸人都是因為懶,這個真的是個大大的實話。“人而不勤,則萬事俱廢。”勤省,勤思,勤勞,這是他一生都在做的事。這是一則他的日記:“早起:蔣、蕭兩大令來診脈,良久去。早飯后清理文件,閱《理學宗傳》。圍棋二局。至上房一坐。又閱《理學宗傳》。中飯后閱本日文件。李紱生來一坐。屢次小睡。核科房批稿簿。傍夕久睡。又有手顫心搖之象。起吃點心后,又在洋床小睡。閱《理學宗傳》中張子一卷。二更四點睡。”看病、讀書、見客、圍棋、清理及批示文件等,他做了不少的事,而這則日記竟然是絕筆,是他臨終前的狀態(tài),真是不禁感慨,為何世上只有他才是曾國藩。
愛看武俠小說,曾經(jīng)在初二的時候還寫過一本。書中,我幻想自己不慎掉入懸崖,大難不死,偶遇一個藏經(jīng)洞,洞內是萬人追尋的武功秘籍,半年之后,我學成歸來,仗劍天涯,孤獨求敗,最后歸隱峨眉。年少時寫這樣的故事有些夸張。成年的我們,哪里又沒有這樣的渴求過偉大呢?幻想著平凡的我們,能有一天突破天際,光芒萬丈的站在那個曾經(jīng)對我們指手畫腳的人之前意氣風發(fā)!只是,哪里有什么天上掉下的武功秘籍,千般想不如一時做。沒有什么生而偉大,偉大是一個痛苦且漫長的過程。“打落牙齒和血吞”,這是曾國藩的肺腑之言。我似乎從字里行間里看到那個平凡的男人,用錐子一點一點的將缺點從自己的骨肉筋絡上分離,鮮血淋漓的雕刻自己,最終成了那個偉大的自己。曉風殘月,紅塵美人,金戈鐵馬是小說,曾國藩家訓,應該是苦熬后碼出的實用工具書。
世人推崇曾國藩,也許是因為他是平凡到偉大的代表,有點像今天我們說的鳳凰男,但變成鳳凰那漫長的涅槃,又有幾個人能夠熬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