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說話,而不是“對”孩子說話。
“比利,你知道憎恨妹妹不對,你應(yīng)該感到羞愧,你應(yīng)該向她道歉,你是她的哥哥,應(yīng)該愛護妹妹。”——這是“對”孩子說話。
反過來,“和”孩子說話則是:“我有些好奇,為什么這個男孩會討厭他的妹妹呢?你有什么想法?”孩子可能會說:“因為她擋了我的路。” ? ?“那這個男孩除了恨她,還可以怎么做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樣是討論。我們接納比利這一刻恨妹妹的感受,并且不評價。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從孩子的角度看這兩個問題,是這件事的焦點。
家長們經(jīng)常自以為是的認為,我們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我們有清晰的是非對錯觀,我們有權(quán)利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這是不應(yīng)該的。而事實是,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私人邏輯,當父母說“孩子,你還可以做的更好。”時,父母的想法是鼓勵和要孩子學(xué)會謙卑,但對于一個敏感質(zhì)孩子來說,他的想法可能就是父母嫌我做的不夠好。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明白每個人的私人邏輯是不同的,我們必須更加關(guān)注孩子怎么聽怎么想怎么理解,而不是我們的本意就是正確的。如何可以更加有效地與孩子溝通?必須了解作為孩子的真實感受和反應(yīng),下面幾個活動可以幫助我們體驗到孩子的感受。
1、認識私人邏輯,認識行大于言。
我們可以試著做下面這個活動,幫助我們更深的去理解。邀請你的先生(妻子)或是朋友,說“請你們照著我說的做。”,然后伸出右手,說“把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把手做出一個OK狀。”,邊說邊做出這樣的示范,接著,說“把手放在你的下巴上。”,同時邊說邊把自己的手放在自己的臉頰邊。這時看看你的伙伴,他的手放在哪里了?他有沒有跟從了你的動作示范而不是語言示范。
如果你問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呢?他也許會說“因為我受了你的行為影響。”,也許會說“因為你那樣做了,我要照著你做呀。”,盡管我們已經(jīng)是成年人,我們也會順應(yīng)自己的思維模式,盡管我們在一開始就說明了請照著我說的做,也有可能出現(xiàn)另外的理解。
2、用啟發(fā)式語言代替命令式語言
我們可以繼續(xù)請一個人的幫助,讓他分兩輪來讀下面這些句子,而讓自己作為孩子去聽,去覺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一輪:
1、去刷牙
2、別忘了你的外衣
3、做作業(yè)
4、別和弟弟打架
5、把你的盤子放進池子里
6、快點穿衣服,別誤了班車
7、別哼哼唧唧的!
8、把玩具撿起來
停一停,問一問自己聽到這些話的感受、想法和決定是什么?
第二輪:
1、要讓牙齒干干凈凈的,你需要做什么?
2、出去時你需要帶什么?這樣就不會著涼感冒?
3、關(guān)于作業(yè),你的計劃是什么?
4、你和弟弟打算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5、我們討論過,吃完飯這些盤子該放在哪里?
6、你怎樣才能趕上班車?
7、你覺得怎么說我才能聽明白?
8、玩完玩具后你該做什么了?
停一停,問一問自己聽到這些話的感受、想法和決定是什么?
是的,這就是孩子和我們無法溝通的原因,我們總是高高在上,仿佛自己是個檢察官、有提醒和命令孩子做一切“有益于”他的事情的權(quán)利,卻缺乏了對孩子的尊重,對孩子的信任,也剝奪了孩子思考的能力,我們需要學(xué)會:讓孩子思考,而且感覺他們自己很能干。
3、用“how”、“what”代替“why”
那么是不是都用提問就好了呢?看看下面這個體驗。
請伙伴做出雙手手指交叉的動作,你進行三次提問。
第一次:你的雙手做了什么? ?||| 等待和聆聽回答
第二次:你是如何做的? ? ||| 等待和聆聽回答
第三次:為什么你要那么做? ?||| ?等待和聆聽回答
你注意到了嗎?這三個問題的回答是不一樣的,而前兩者,被提問者會思考什么?關(guān)注什么?最后一個提問,被提問者會思考什么?關(guān)注什么?你們可以繼續(xù)很好的展開溝通交流嗎?
當我們把生活中對孩子的無數(shù)個“為什么”問題調(diào)整到“什么”和“如何”問題時,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孩子開始思考和承擔自己行動行為的后果
孩子開始愿意對話
父母消除了評判
父母和孩子可以開始有效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
4、用授權(quán)代替干涉
我們非常習(xí)慣并且擅長干涉,卻不擅長授權(quán)。
我們先看看干涉的定義:“對于孩子的選擇,你總是試圖最小化他應(yīng)該承擔的不利后果。”干涉的做法包括但不限于:
。替他們做的太多(“我真不理解,我不讓你做家務(wù),早晨叫你起床,送你去任何地方,給你做午餐,這樣你會有更多的時間,你怎么還會這樣呢?”)
。給予他們太多(“如果你午飯前做完,可以從寶物箱里得到一個獎勵。”)
。過度保護/解救(“這個星期你太辛苦了,你只要完成了第一頁就可以了。”)
。為了他們說謊(“你最好可以趕快起來,不然怪獸就要來把你抓走了。”)
。懲罰/控制(“我要沒收你的汽車、IPAD,不準去見你的朋友,直到你把這件事做完!”)
。生活在否定中(“你怎么總是忘記?從來都不完成作業(yè)?你怎么不能像你哥哥那樣?”)
。替他們解決(“這樣穿衣服太慢太冷了,還是我來幫你穿吧。”)
。幫助他們脫離困境(“好吧,我會給老師寫病假條,但你自己要抓緊,下次不要這樣了。”)
接下來看看授權(quán)的定義“只要有可能,就把控制權(quán)交給孩子,這樣他們就能自信,有機會學(xué)習(xí)處理自己的事情,有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授權(quán)的做法包括但不限于:
。傾聽,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和認同,不解救、不貶低
。教授生活技能
。達成約定
。放手(但不放棄)
。決定你自己應(yīng)該如何帶著尊嚴和尊重做你的事情
。分享你的想法、感受和需要(避免教訓(xùn)、說教、堅持約定、或者要求所有人都按照你的愿望做)
。帶著尊嚴和尊重關(guān)注問題
關(guān)于干涉和授權(quán)后面我們會做一次專題,因為干涉和授權(quán)涉及的面很大,在關(guān)于說話和溝通力暫列以上部分,供大家感悟一下,思考干涉式語言的外衣和本質(zhì),以及長期使用干涉式語言帶來的結(jié)果會是怎樣,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是否可以減少此類的說法,把責(zé)任和權(quán)利真的還給孩子。
5、用“做”什么代替“不要做”什么
我們可以繼續(xù)進行下面這個體驗。請你的朋友照著下面的句子讀,看看你想到了什么?
“不要在走廊里跑。”
“不要把鞋子扔的到處都是。”
“不要想象一只粉紅色的大象。”
SO,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不要請看我們言語的力量,因為它在聽者的意識中形成圖像,用“不要”語句映射出的圖像會導(dǎo)致我們所要求的反面。
當我們需要改正孩子的行為時,我們要讓他們看到不當行為的圖像?還是正確行為的圖像?
不要坐下——站起來
不要把手放在身體兩側(cè)——舉起雙手
不要大喊大叫——請關(guān)上小嘴巴,保持安靜
哪一種語言會更助于孩子理解和操作呢?
讀到這里,我想大多數(shù)父母都可以體會到孩子的感受了,那么從此刻起,為了不關(guān)上孩子和我們有效溝通的大門,我們一起提醒自己:
用孩子的邏輯代替自己的邏輯,用做什么代替不要做什么,用HOW代替WHY,用啟發(fā)式語句代替命令式語句,盡量授權(quán)給孩子、不要披著“我為你好”的假象干涉孩子
附帶一個案例故事
媽媽無意間聽到兩個孩子因為玩紙牌時其中一人作弊而發(fā)生沖突。開始的時候,媽媽保持了中立,沒有介入。
方式一:過了一會兒,兩個孩子心平氣和的時候,她覺得還是有必要討論作弊這件事,于是她跟孩子們說:“你倆都知道,作弊不對,而且作弊也讓游戲不再好玩。那你們干嘛不好好遵守游戲規(guī)則呢?”雖然媽媽的語氣很和善,但這不是在和孩子討論,這是說教。這是媽媽的邏輯,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方式二:一兩天后,媽媽跟孩子們說:“我有件事情想不明白。”倆孩子很好奇,媽媽有什么不明白的事?這樣媽媽得到了孩子的注意,然后她說:“當兩個人玩游戲時,其中一個人作弊,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她們會吵架”,“那你們覺得,為什么那個人要作弊呢?”,然后傾聽孩子的回答。這樣,媽媽就可以了解兩個孩子各自的想法。可能孩子會說,“因為他想贏”,或者“因為他想讓自己很厲害”,或者“因為我不喜歡每次都是我輸”。兩個孩子的回答,媽媽都仔細傾聽。不但媽媽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了,倆孩子之間也增進了了解。然后,媽媽可以問:“那么,作弊會對游戲樂趣產(chǎn)生什么影響?作弊的那個人,對被騙的那個人會有什么感覺?你們覺得公平嗎?”,“我們?nèi)绻脍A還可以怎么做呢?我們每個人可以分別做什么?有沒有什么辦法讓游戲公平又讓自己覺得好玩?”,最后,媽媽可以說:“我很高興了解你們的想法,這對我也很有幫助。”
媽媽在播下思考的種子。她不需要給孩子講道理——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而是引導(dǎo)孩子自己發(fā)掘,問題在哪兒?怎么解決?讓孩子思考,然后靜觀其變。
本文案例選自《挑戰(zhàn)吧,孩子》,活動體驗為正面管教課堂參考活動。也希望更多的父母參與到正面管教PD的學(xué)習(xí)和踐行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