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曾國藩科舉之路
出身農民之家,世代無一人做官,甚至連一個讀書人都沒有的家庭,最終出了讓人敬仰的歷史人物--曾國藩。
曾國藩,生于地主之家。祖父曾玉屏農民起家,不斷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成就了地主家庭。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一個家庭光宗耀祖,需要有讀書人,準確的說是一個官,而不是看家里的財富。于是,曾玉屏毅然決然的將兒子曾麟書送進學堂,他下定決心,無論花多少錢,都要把兒子供出去。
然而,曾麟書可能不是讀書的料,一直未考取秀才。曾玉屏望子成龍的希望可能就要破滅,就把希望寄托在了長孫曾國藩的身上。就如同命中注定,曾國藩也不是讀書的好料,智商平庸。
這里插個小故事,曾國藩的資質平庸到什么程度呢?
曾國藩從小讀書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覺。有一天黃昏,他坐在書桌前背《岳陽樓記》,有一個小偷,潛入他家,爬到房梁上,準備等這家人都睡著了,下來偷東西。結果沒想到,曾國藩這篇課文怎么也背不下來。小偷在房梁上睡了兩覺了,醒來一看,曾國藩還在那兒背呢:“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聽來聽去,連小偷都背會了。到后來,小偷實在忍無可忍,從房梁上跳了下來,指著曾國藩的鼻子,破口大罵:“就你這個笨樣,還讀什么書?你聽我給你背一遍!”說著,從頭背到尾。然后,一甩門,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在屋里目瞪口呆。
因此,當父親四十三歲考中秀才,曾國藩依然落地,這是曾國藩第六次考鄉試落第。不僅鄉試落第,這次的考卷還成了反面教材,主考官說文筆尚可,文理欠通,道理沒有講清楚。
為什么?除了自身的資質平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曾國藩的老師是自己的父親,而父親的教育方式就是從小讓他死記硬背,卻毫不理解。但是,死記硬背也為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他用最笨拙的方法和最堅強的毅力堅持著學習,為日后的輕松中舉、進士第六名做了鋪墊。
雖然屢戰屢敗,曾國藩并沒有放棄,而是痛定思痛,他要改變過去的學習方法和作文方式。他深刻反思,并且堅持不懈的超人努力。終于在第七次鄉試中考取秀才,之后又考取舉人和進士。最終,進入翰林院,成就了一位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
艱難的科舉之路,也造就了曾國藩人生哲學:尚拙,崇尚笨拙。這也是因為曾國藩一路的自身經歷。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也由此得來。
曾國藩的人生哲學
尚拙:笨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堅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面對挫折的抗壓能力(現在稱為“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數)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正因為笨拙,才比別人更虛心;因為笨拙,受到挫折教育多,才會更堅強。曾國藩用親身經歷完美詮釋了“尚拙”的人生哲學。
曾國藩并沒有被自己的天生資質打敗,一次次的科舉失利,使他越挫越勇,迎難而上。最終,不僅成就了自己,還給歷史留下了偉大榜樣。
尚圣:崇尚圣人。曾國藩喜歡理學,他研習王陽明的《傳習錄》,明白何為人生第一等事?乃是讀書學圣賢爾。圣人,其實是一個標桿,圣人掌握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并能順應天道而行之。
而立之年,戒煙開始。曾國藩立志成為圣人的第一件事,就是戒煙。曾國藩抽湖南湘煙數年,作為十幾年的煙民,成天煙筒在手,三十歲前也曾戒煙兩次,都未能成功,所以立志戒煙談何容易。但是,對于曾國藩來說,一旦下定決心成為圣人,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立志之后,曾國藩決然戒煙兩個月,并且永不復抽。這段戒煙經歷對他來說,不僅是戒了多年的毒癮,更是讓他領悟到破除舊習,必須有悍然之力。
他把戒煙譬如“嬰兒斷奶”。簡直神喻。
戒煙容易,戒身上的陋習那是最困難的。性格的缺陷遠不比戒煙,只要不碰就可以。人身上的毛病是根植于本性之中的。若要改正,非幾日幾月可成,而是終生事業。它是多年形成的,與人的其他部分血肉交融成一個整體,遠比煙癮復雜、隱蔽,并非可以用解剖刀單獨挑出來割掉的。曾國藩用一生時間去“慢火溫”,修煉自己,這是圣人的必經之路。而經過日復一日的堅持,年復一年的反省,曾國藩三十年如一日的完善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曾國藩也自此悟出了他最推崇的品質--恒心。
曾國藩從科舉之路開始一直踐行這二字真言--恒心。有恒為作圣之基。
曾國藩用一生的實踐去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擴展十倍,他的見識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氣質可以純凈十倍,再愚鈍的人也會變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從這位老者身上,我們也發現一個人的能力發揮多少,與他對自己的要求息息相關。即自己的定位以及持之以恒的實踐,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