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社交時,不要把自己放在被評價的位置。
社交恐懼患者,大多都是把自己默認放在了被評價的位置。一言一行都擔心別人會怎么樣評價。其實,你不必這么在意別人的看法。
2.想表達意見時,最好經過深思熟慮。
單純否定對方的觀點,這件事除了打擊對方以外,沒有任何意義。
3.不再說“我應該”做什么事,而是說“我想要”做什么事。
一方面,這是積極的心理暗示;
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內心最想做的事。
4.承認自己的缺點。
能夠真實展現自我的人,其實才是最快樂的。
5.不因為分歧而生氣。
大多數的爭吵,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
理解問題,比一味的因為分歧而憤怒要有意義。
6.降低對未發生事件的期待值。
如果對一件即將發生的事期待太高,往往更容易變得失望。
降低了期待值后,那些意外收獲,都能增強幸福感。
7.以贊美回應贊美。
面對他人的稱贊,不要下意識地否認,不好意思地說“沒有沒有”;
你完全可以大方地說謝謝,并且也贊賞對方的一個優點+一個小細節。
這樣既能拉近你們的距離,也會讓我們更加自信。(論商業互捧的好處)
8.做慈善,讓我們更快樂。
積極心理學認為,娛樂帶來的快樂轉瞬即逝;而那些善意的舉動,可以帶來長期的滿足感。
9.關注那些你下意識回避的情況,那往往是你內心深處的恐懼。
在《我們內心的恐懼》這本書中,有一個觀點很有啟發性:“社會鼓勵女性表達自己的恐懼,卻遏制男性承認自己的恐懼。”
男性有了害怕的事,就會被調侃為懦弱、無能。
這樣的社會環境,導致很多男性選擇通過說謊、生氣、酗酒來否認、回避自己的恐懼。
但是,越回避,反而越會放大恐懼,造成心理負擔。
10.不在不值得的人身上浪費時間。
比如說,以前有人給我發垃圾信息,我會很生氣。現在我把這件事看成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可以通過這一行為篩選微信里的好友了。
所以,只要給我發“打擾了,我在測測你有沒有刪掉我”的消息的人,來一個就拉黑一個。
延伸版:在網上遇到杠精,我也不再爭論了,而是直接說:“你說得對。”
11.克制自己的同理心。
在社交過程中,同理心可以讓你輕松理解別人的情緒,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但是,過強的同理心,只會把自己活成“討好型人格”。
12.審視自己存在的偏見。
你以為自己足夠客觀了,其實也存在著很多偏見。
比如說:“女生數學沒有男生好。”“王者打的爛的都是小學生。”
13.推卸責任,大多都是在為自己找借口。
“路上堵車了,我晚點到。”
這是在拿堵車,當作我們沒有提前出發的借口。
“是因為他不配合我,我才沒能把方案做出來。”
這是在拿別人的不配合,當作自己沒有跟進的借口。
你對自己寬容一點,社會就會對你殘酷一點。
勇于承擔責任。責任越大,能力才會越大。
14.區分成功和成功的裝飾。
《原則》中說,很多人把成功和成功的裝飾弄混了。
成功是我們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成功的裝飾是擁有了某項(高價值的)物品。
當我看到別人買了某品牌豪車的時候,我很心動。但是,我不能夠把買這輛車作為目標。
這只是一種生活的附屬品,是成功的裝飾。
如果我的目標變成了我想買什么,那我將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就不會獲得持久的快樂。
15.時刻檢驗自己的工作結果,及時調整工作策略。
自我感動沒有用,老板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的人。
16.面對不擅長的事,把話語權交給擅長它的人。
你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要指望自己變成一個全能型人才,自己一個人單打獨斗太慢了。
向專業的人虛心請教,這一點永遠都不會出錯。
17.檢驗自己價值的方法之一,是把自己放到市場上。
我的朋友剽悍一只貓說過這么一段話:
“什么是評價?評價不是別人說你哪里哪里很好。評價是別人愿意為你的能力花多少錢。”
18.相信成長性思維。
我們可以接受現在的不完美,但是要找出原因,并進行改變。這也是我的團隊的價值觀。
成長性思維的具體定義是什么呢?
心理學博士卡羅爾說:成長性思維的核心在于:自我發展、自我激勵和責任感。
19.不要不敢和大佬接觸,你一定有比他們更專業的地方。
以前不好意思和比自己厲害的大咖打交道。
現在覺得,雖然他們錢賺的是我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但是我在演講上比他們更專業。
這是我能提供的價值。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不要錯過任何一個可以改變自己的機會。
20.花錢學習,成長的速度最快。
你可以自己摸索。但是跟對了老師,你可以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