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微軟在紐約發布了Surface Pro 3。屏幕增大、續航提高,同時暫緩RT產品線,微軟對新時代個人計算設備的設想在這一代終于基本實現——足夠輕薄的觸屏全功能設備,兼顧娛樂性與生產力。這樣一來,生產Windows電腦的各大廠商必然會迅速跟進開發類似設備,整個PC陣營將全面觸屏化。這是微軟對未來的思考和判斷,認定觸屏是個人電腦的必然趨勢,于是引領麾下諸將朝著觸控大步前進,試圖在新的時代領先潮流。老對手已經全面發力,蘋果Mac這邊又將如何應戰?
觸屏電腦是趨勢嗎?
在超級本剛剛興起的2012年,庫克明確說過不會在Macbook上加入觸屏,認為這樣生硬的組合會損害用戶體驗。喬布斯在世時也說過,已對觸屏筆記本進行過多次實驗,發現將屏幕豎直放置的時候,觸控操作會很快的使手臂疲勞,只有水平放置的設備才是觸摸屏適合的戰場。
我自己有一臺ThinkPad的觸控超級本。在筆記本正常放置的時候,屏幕靠轉軸阻尼固定打開角度,放著看沒問題,可用手指一戳就會晃動,簡直令人發指,完全不是手機或平板上那種愉悅的觸控感受。
另外一點不爽的是觸控與鼠標/鍵盤操控體驗的分裂。在目前的Windows8系統上,尤其是傳統桌面模式下,有些圖標或按鈕太小,選取文本或多個文件也缺乏方便的操作方式。即使在Metro界面下,應用全是為觸屏設計的,可是要想關閉程序還是得ALT+F4。這樣時而抬手觸控時而放回鍵鼠的操作體驗極其糟糕,無怪乎許多Windows8用戶過了新鮮期還是退回到傳統的以桌面為主的操作方式。Metro下也確實沒有什么非用不可的應用。連Office2013也都還是桌面版,所謂「觸控模式」只不過把上方按鈕的圖標放大一些而已。
觸屏筆記本的這些缺陷顯然阻礙著蘋果迅速跟風將其應用在Macbook系列上。觸屏在移動設備上很好,但是在桌面設備上究竟是否是發展趨勢,蘋果還不確定。那么觸屏在筆記本上的應用究竟有沒有好處呢?仔細想想的話,可能有以下幾點:
1. 操作直觀,降低學習成本,優化操作體驗。蘋果引以為傲的TrackPad確實好用,但畢竟已是舊時代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對于新用戶來說需要一定的學習和適應時間。而觸控人人都會,幾乎不需要學習,在一般操作上可大大提升效率。
2. 省掉鍵盤,使設備更加便攜優雅。即使對于鍵盤輸入重度需求者,使用電腦時也會有相當長的時間是在觀看內容?,F在的筆記本鍵盤,用時爽快,不用時吃灰。若將其分離出來,不用時觀看體驗大幅提升(至少屏幕會離你更近,不會隔著一個鍵盤),需要用時再接上就好。
3. 觸控因為是新生代技術,顯的比較酷。這一點其實也很重要,蘋果的產品一向給人新奇酷炫的感覺,而OS X一路走來已經十幾年,雖然不斷在改進,但是思路和整體構架都還是屬于前一個時代。現在競爭對手推出了觸控新品,雖然蘋果暫時在技術和體驗上依然領先,但是用戶還是會期待蘋果推出大幅更新的,新世代的個人電腦產品。
雖然目前Windows8和搭載它的一系列超級本體驗還很糟糕,PC市場持續衰退,但蘋果并非高枕無憂。微軟已經選擇了觸控這條路,若Window9吸取經驗教訓做的不錯,而蘋果依然固守傳統形態,那就至少在概念上落后對手一個世代,用戶和投資者都會比較失望。
## iPad Pro???Macbook Air with retina display?
蘋果內部肯定也在討論這件事情,而討論的結果可能會在6月2日下周一的WWDC大會上展示出來。今年是蘋果電腦誕生三十周年,年初時蘋果官網上已經放出專門的紀念頁面和宣傳視頻來渲染氣氛,我認為今年一定會出一款**顛覆性的Mac產品**來紀念這一偉大時刻。
今年上半年,不斷有消息傳出說蘋果將有一款12寸的新設備問世。開始說是12寸iPad Pro,更大的尺寸,作為專門的室內設備。可是這不是搶iPad Air飯碗么?Mini已經搶占了9.7寸屏的外帶需求,現在12寸再來搶占它的室內需求,蘋果怎么忍心看著當年的開山大哥晚景凄涼?
后來又有消息說會是全新設計的帶視網膜屏的Macbook Air。四月份原有Air產品線小幅更新并且降價100美元還被看作是這一猜測的佐證。而在我看來,這樣的價格調整僅僅是理順整條Macbook產品線而已。去年的產品線中,13寸Macbook Air高配版與入門級Macbook Pro價格相同,而Pro性能強勁屏幕清晰,也不比Air重太多,優勢一目了然。調整價格之后兩者有了100美元的價差,定位區分更加清晰。僅此而已?,F在整個Macbook產品線價格平滑上升,構成一個完美的鏈條,此時若僅僅發布一款更好屏幕的Air,不知如何與Pro產品線做區分,價格梯度上也找不出它可能的位置。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確實如此。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目前的iPad和Macbook兩條產品線都已經臻于成熟完美,只會小幅迭代,不會出現激進的革新,也無法撐起Mac誕生三十周年這樣的紀念時刻。
那么,唯有開辟一條新的產品線,以證明蘋果依然有能力用新潮的技術帶來完美的用戶體驗,繼續站在時代的潮頭。以上猜想都太過保守,我們不妨稍微激進一些。
用偉大的全新產品來紀念Mac 30th Anniversary
在去年的iPhone5S/5C發布會上,庫克強調說5S采用的64位A7處理器具有“桌面級別的計算性能”。既有如此利器,何不干脆將其用到桌面上去?這樣可以對自家的產品有更好的掌控,不用再受Intel芯片的制約(Broadwell芯片跳票影響了Mac產品線的更新)。
人們抱怨iPad生產力不夠,無法運行Mac上的許多強大工具;Macbook Air本來挺好,Surface Pro 3出來人們又會嫌它不夠輕便。既然如此,何不將二者優勢整合,打造一個比Macbook Air輕便,又比iPad更具生產力的,新的產品系列?
那么就是一款12寸觸控屏幕的設備,既能運行iPad應用獲得優異的閱讀和影音體驗,又能運行Mac程序并方便外接鍵盤以獲得生產力。
操作系統方面,目前的iOS和OS X都難以勝任,畢竟是一款跨平臺的設備。那么還需要一套新的系統,OS 11(是時候更新大的版本號了),完全針對觸控環境設計,同時兼容iOS和Mac應用。
這樣的一款設備簡直讓人垂涎欲滴。既是一部更好的iPad,又是一部更好的Mac(至少是新時代的)。從此你不再需要一臺平板加一臺筆記本,只需要這個就夠了。
這樣的新Mac,才稱的上是革命性的,才會與iOS移動設備有更好的溝通。若只是許多媒體猜測的設計風格「扁平化」那么簡單,而沒有深層理念和結構的大幅改動,很難讓人發自內心的贊嘆。
OS X Mavericks版本號已經是10.9了。為了新時代的曙光,為了Mac三十周年的偉大時刻,發布OS 11簡直是順理成章的事。而這樣巨大的革新肯定會有用戶一時無法接受,原有的Mac產品線也不適宜生硬的進行觸屏化改造。那么其他Mac產品暫時不動,用一款新品來投向市場培養用戶習慣,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一新品的名字,保守一些的話,就叫MacPad或者Macbook Touch好了。我更喜歡前者。
對細節的猜想
1. 屏幕:MacPad的12寸屏幕分辨率應該是2048X1536,也就是現有iPad Air和mini 2的分辨率,以適配iPad應用程序。這樣的尺寸下其像素密度ppi會降低至213,相比較iPad Air的264和mini 2的324確實是有點低,但與現有retina版Macbook Pro在同一水準(13寸227,15寸220)。再加上屏幕面積增大,使用時與人眼距離的提升,依然會保持不錯的顯示效果,同時極大的降低了iOS開發者的負擔。Mac應用方面關系不大,本來Mac屏幕規格就很多,而且本身就是窗口式的,多加一種分辨率不會有太大影響。
2. 重量:微軟的Surface Pro 3同樣是12寸屏幕,重量為800克,成為其重要賣點。MacPad不應該高于這個數值,由蘋果對工藝和材質方面的造詣,估計在650克左右(與第3、4代iPad相當)。
3. 價格:之前說過現有Macbook產品線有一個完美的價格梯度,從899美元到1999美元平滑上升(最后有個頂配15寸Pro是2599),MacPad價格定在哪里都會沖擊原有產品線,所以不會在這個區段。而iPad Air雖然起價499美元,不過隨著容量上升價格也在上探,目前最大的128GWiFi版本售價為799美元,4G版本的還要再高一些。為了與兩邊的價格都不沖突,MacPad起售價可能會定在799美元,與Surface Pro 3相當。
4. 配置:因以上定價的因素,為了不與128GiPad產生沖突,起售版本容量應當為64G。因價格低于整個Macbook產品線,整體硬件配置可能也不會太高,運行大型程序還是會比較吃力,不過日常辦公寫作編程應該足以應對。
結論
于是,完整的預測為:今年WWDC上,為迎接新時代對桌面計算設備的需求,蘋果將發布一款12寸的混合觸屏設備,同時兼容iOS和Mac應用,可能另有鍵盤配件,售價799美元起,處于iPad與Macbook之間。它將運行全新設計的OS 11系統,該系統將完全為觸控優化,同時具有完整的桌面系統功能。設備名稱可能會是MacPad,屏幕分辨率為2048X1536,重量在650克左右。
你覺得這跟Surface Pro 3太過相像完全是我的臆想?我說蘋果的OS 11一定會將Windows 8遠遠甩在身后。真相如何,等著看6月3日凌晨1點的直播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