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有一次在談到阿里與亞馬遜的區別時說:亞馬遜做了很多數據的工作,有很多技術都是直接最頂級的。但是它所有做的數據工作都是為了交易,而阿里不一樣,阿里所有的產業布局都是為了數據。本質上阿里是一家數據公司
礪石導言
不少企業家們都面臨著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缺乏系統性的商業思維框架。實踐、經驗對于商業的成功都很重要,但是一定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上升到思維模式,那種經驗才是可靠的。
劉國華?| 作者
付迎爽|?編輯
作為一名企業的管理者,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優秀的商業思維能力。但是我在跟企業做咨詢或者擔任顧問過程中,也發現一些管理者在商業思維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與其說是一些商業思維,不如說就是一些經驗或者就是干脆看別人是如何做,再去模仿跟進。
具體來說,一些管理者缺乏成型的商業思維有兩種極端表現:一種極端就是完全跟著別人走。別人不走了,自己也走不了了。另外一種極端就是想法特別多,今天一個想法,明天一個想法,企業在不斷的調整中疲憊不堪。甚至要下屬去寫一個周年慶祝演講稿,今天跟秘書說應該這樣寫,秘書剛寫好,第二天馬上又變了,第三天又是另外一個想法,令下屬無所適從。很多企業的做法之所以今天一套明天一套,就是因為管理者商業思維沒有成型,到處串門。朝令夕改,一方面造成的是公司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會讓下屬不斷下掉對管理者本身信任。
不少企業家們都面臨著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就是缺乏系統性的商業思維框架。實踐、經驗對于商業的成功都很重要,但是一定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上升到思維模式,那種經驗才是可靠的。
有的人往往做了一件事做成功了,但是他未必知道自己是怎么成功的,可能就是運氣,碰巧。如果你問他為什么能成功?他可能說我遇到了兩三件特別有挑戰的事,把它們攻克了就成功了。
實際上也許并不是這樣,也許恰恰是他沒有注意到的一個要素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當面臨再次創業或者轉型時,那些沒有系統商業思維能力的企業家,就很難獲得二次成功的,因為他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使他成功的真正原因。而那些獲得二次成功甚至是三次成功的企業家,通常都被認為是商業思維上的戰略家,因為他們具備比較系統的商業思維框架。
說到這里,我想先說說國內兩個杰出的企業家:一個是任正非,一個是馬云。
1任正非的反熵思維
任正非帶領華為取得的成績,大家都有目共睹。我覺得他是一個在商業思維上打通了任督二脈的企業家,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商業思路,不會搖擺不定。
那么任正非的核心商業思維是什么呢?
我們最早讀到的任正非的文章是《華為的冬天》。在2012年的時候,他有一個很重要的講話,叫《華為的2012》。2012年的時候,華為公司高級管理顧問田濤出版了一本書,名字叫做《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但這本書之前的題目并不是這個。出版前,田濤征詢任正非的意見,任正非親自定了這個書名。
聽起來好像是任正非自己始終在唱衰華為,是個悲觀主義者。但是實際上,這正是他商業思維的核心。拿一個物理學的概念,叫做熵。
物理熱力學上有個定律:在一個封閉的系統里,系統的能量以及與能量相關的有序性是遞減的。熱力學定律告訴我們,在一個系統里,無序性或者是說有序性的遞減是一種宿命,它是一個你無法擺脫的類似于詛咒的東西。有點像地球上的任何物體都沒辦法擺脫地心引力一樣。任何一個系統,它永遠受制于一種命運,那就是無序性,混沌性是它的歸屬。所以有時候熵也被稱為熵死,死亡的死,死亡是一個最終的歸宿。
所以一個企業也時刻要面對死亡的問題,那么企業管理者就是要不斷提醒自己這點,并且在管理上要反熵。這種思維一直貫穿在任正非管理華為的方方面面。
這個做法有點像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的做法。貝佐斯認為世界上的公司分兩種:Day 1公司和Day 2公司。在亞馬遜總部,貝佐斯原來所在的辦公樓叫Day 1,新辦公樓也會更名叫Day 1。貝佐斯認為,Day 2 公司停滯不前,會逐漸變得無關緊要,經歷著痛苦的衰退,最終迎接死亡。貝佐斯的意思是Day 1型公司就是把公司每一天當作創業的開始,沒有束縛,充滿了斗志。
2馬云的數據思維
另外一個我覺得在商業思維上打通了任督二脈的人就是馬云。我聽分眾傳媒的創始人、著名投資人江南春講到一個事情,他說他的兒子從7歲開始,就停掉他所有的卡通,家里只有一個節目,就是馬云的演講。他兒子每天只能看馬云演講。因為江南春覺得馬云的商業思維是全球最頂尖的,極有遠見。江南春想他兒子從7歲就能不斷聚焦地看這些東西,言傳身教之后,他兒子的視野一定是不一樣的。
這種做法的確有點夸張,但是也充分說明很多商業大佬對馬云的欣賞。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商業上難得的奇才。
我前面講到任正非的商業思維核心是反熵思維,馬云的核心商業思維是什么呢?我覺得是數字思維。不管是早期他創立阿里巴巴,提出那句著名的口號: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還是后面提倡大數據,都是這種思維的集中體現。
早期“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就是用數字化手段去打通傳統生意難做的通道,實現數字化對效率的提升,打通空間和時間的阻隔。
到了這幾年,大家可能會發現阿里體系的布局其實非常廣泛。這其中包括阿里巴巴、淘寶、支付寶、阿里軟件、阿里媽媽、口碑網、阿里云、菜鳥物流、一淘網、淘寶商城、中國萬網、聚劃算、云峰基金、螞蟻金服、UC瀏覽器、一達通、高德地圖、恒生電子、蝦米音樂、優酷土豆、阿里健康、阿里影業。其他還有很多馬云投資的,像蘇寧(第二大股東)、餓了么(第一大股東)、LBE安全大師、錘子科技、魅族科技、寶尊電商(第一大股東)、匯通物流、第一財經傳媒(第二大股東)、丁丁網、海爾集團、恒大足球(和恒大各50%股份)、虎嗅網、華數傳媒、華誼兄弟(第三大股東)、美團網、墨跡天氣、拍拍貸、窮游網、瑞東科技、天弘基金、天天動聽、新浪微博、銀泰百貨(最大股東)、友盟、圓通、眾安保險、浙商網上銀行(這個也是最大股東)。另外馬云旗下的阿里巴巴、云峰基金、螞蟻金服還投資了很多企業,包括還有很多國外的,如新加坡郵政、一些美國電商公司、印度電商公司等等。
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中這些繁雜的產業生態鏈背后其實只有一個核心思維:就是如何更好的實現數據化。馬云在這些布局中,要進入或者不要進入某一個產業的判斷,就是能不能得到數據,數據能不能對原來的數據體系進行更好的補充。
以菜鳥網絡為例,菜鳥網絡除了自己的物流體系之外,還在聯合周邊的超市、便利店等等共同加入它的物流體系,目的其實也是為了更好的補充在某一個區域的交易數據,讓它的數據寬度和深度都做到豐富。
很多人經常把阿里巴巴和亞馬遜進行比較,我查了一下亞馬遜的當前市值,接近5000億美元,相當于長期霸占世界500強第一位的沃爾瑪的兩倍。
馬云有一次在談到阿里與亞馬遜的區別時說:亞馬遜做了很多數據的工作,有很多技術都是直接最頂級的。但是它所有做的數據工作都是為了交易,而阿里不一樣,阿里所有的產業布局都是為了數據。本質上阿里是一家數據公司,而不是電子商務公司。
所以,大家看得出來,馬云在如此繁雜的商業體系中布局各種各樣的產業,其中核心只是做了一個生意:就是數據生意。所以繁簡之間,我們要首先有簡的能力,才能在繁雜中不會迷失。這些都得益于商業思維的形成。
*本文作者劉國華,由新芽NewSeed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礪石商業評論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