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數的孩子們,被青春期的“問題”困著,我們作為父母面對這些問題,也是痛苦迷茫,過得不好受。
前青春期的娃,焦慮的媽,聽了這兩課,深感自己學的及時。上節課最大的收獲,微笑的臉。沒做到,收到反饋。妞說,我最怕的不是你發火,而且惡魔式變臉,皺眉,唉聲嘆氣。魔媽竊喜,看來孩子最想要的還是我的認可。
有句話說:有問題不可怕,只要能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方法,所有問題都可能變為資源。
今天關注的兩個話題:
一個話題是,關于學習的:不愛學習,寫作業拖拉 ,甚至逃學、厭學的;
另一個話題就是:沉迷網絡。
上節課講到,青春期孩子的很多不正常,其實都來源于他們的情緒非常的活躍,會有經常比較強烈的情緒反應。因為他們的情緒暫時還沒有辦法和經驗聯系在一起,主要原因在于他們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還沒有發育好,而這部分功能要等到20多歲才能夠完全的發育好。
老師講了她的青春期女兒情緒爆發的前后過程,自己媽媽在這個過程里的心路歷程。一樣的忐忑,但是媽媽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并且讓孩子承擔責任。把不確定因素交給時間,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原來淡定是每一次的歷練。
孩子從僥幸、偷著樂到恐懼,到生氣到憤怒,到最后接納,每個情緒真的都好激烈,可以說在早晨短短的一瞬間的時間,他的每個情緒持續不到三秒鐘,這就是青春期,情緒過山車。青春期的孩子,前幾秒可能還覺得,父母有時候說話挺對的,后幾秒可能就會覺得凡是父母說的話全都是錯的,凡是父母做的事情也全都是錯的。所以我想說,孩子們,你們的青春真的很無敵,而我們作為父母我們有時候也真的很無語。
每一個自暴自棄的孩子,雖然他非常的消極,無論你怎么做,他都沒有任何的改進,雖然他總是成績上不去,雖然他總是窩在房間不分白天黑夜的玩游戲聊天,但是他心里想的卻是我很絕望,我不自信,我怎么做的不好,卻是我努力也沒有用。而且他內心深處,他潛意識的聲音是我需要幫助,不要放棄我。
一個孩子厭學常見的途徑一:1 、初一初二有時候上課沒聽懂,作業不太會做,可是家長沒引起重視,也沒有幫助,作業品質就比較差。2、被老師罰做,抄寫,重做,結果又聽不懂,作業還加倍,依然不會寫,結果熬夜熬到半夜。3、幾乎被老師各種各樣的批評,可是他上課熬夜的時候太困,作業完不成。4、如果分成小組的話,小組的同學又特別排斥他,班上的同學都非常的厭惡他,甚至嘲笑他。5、厭學,這是一個自然而自然再自然不過的過程。
第二個途徑:1、在學校里面被同學們看不起,被同學無意當中調侃過,嘲笑過,被老師批評,同伴關系很差,根本沒有辦法融入到學校。2、有一天終于鼓足勇氣請了半天假沒去3、等他再去的時候被嘲笑就更厲害了;4、從半天假到一天假,直到后來生病請兩天假,再然后開始半個星期不去,最后實在是一個星期都不去了,再然后也就是不想去了。
第三種常見的途徑: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對游戲開始上癮了。孩子在游戲當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價值感,于是覺得上學實在太無趣了。
其實每一個厭學的孩子都是因為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得到的只有打罵或者毫無幫助的說教。有一句話說孩子厭學了,是家生病了,我很認同。
有時候我們不停的在跟孩子糾結,我們不停的在打仗,可是有些家長根本就不停下來看看,我們對付的敵人在哪兒,長什么樣,高矮如何,甚至有時候掰開了看一看,真的是敵人嗎?是否可以做朋友呢?在我們沒有弄清情情況的時候,我們就用自己簡單粗暴的方式去亂發子彈,最后發現受傷的是自己的孩子。孩子徹底放棄了,最后回到家之后所能做的事情也只有一件,那就是沉迷網絡,因為他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
這段時間陪孩子學習,深感孩子的累,同時對她的學習狀況也有所了解。焦慮減少一層,孩子的進步也能看到了。多跟家長交流,學習別人的方法眼界,了解同齡孩子的情況,也讓我做到心中有數。
逃避現實,被現實拋棄,是孩子沉迷于網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然也有的孩子沉迷網絡是我們作為家長一步步引領而成的。
孩子對游戲、網絡上癮的過程。1、孩子偶爾玩一下,游戲是我們擺脫孩子的一個很好的工具;2、游戲變成一種獎勵;3、討價還價,先玩再寫作業;4、到了時間也不停下來,我要玩很久;5、通宵達旦的去玩游戲。
孩子對游戲沉迷的過程當中,家長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1、剛開始我們幫孩子保管著手機、ipad。2、雖然我們還是在保管,跟孩子討價還價進行限制時間。3、沒收手機。4、剪斷網絡,有的甚至拉電閘,還有的摔壞鍵盤摔壞手機。很多摔壞手機的家長,后來又給孩子買了新手機。 5、孩子斗爭升級,威脅,家長又開始給孩子換手機。
上面的規律,有的孩子變化的時間可能會時間長一點,有的孩子的變化實在是太快,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讓我們措手不及。
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好好說話——嘮叨——說教——咆哮——懲罰。
當你跟孩子嘮叨的時候,孩子不聽,孩子贏了,你輸了,孩子升級了。當你跟孩子說教的時候,孩子不理你,孩子贏了,你輸了,孩子又升級了。當你和孩子吼叫的時候,孩子一關門,孩子贏了,你又輸了。當你斷網懲罰他的時候,他徹夜不歸,孩子贏了,你又輸了。當你夫妻聯手把孩子堵在家里,孩子寫遺書,孩子升級了,贏了,你又慌了,然后跪地求饒,孩子起身離開。好多人的內心深處真正的無奈呀。其實這一步過程當中,又何嘗不是我們自己一步步把孩子塑造成了親子關系相處模式當中的至尊榮耀最強王者呢。
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非常矛盾,他一方面要通過不停的戰勝父母來證明自己長大了,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另一方面他就是個孩子,特別需要家長的愛護。
他們通過與家長之間的斗爭,戰勝家長,搞贏家長來實現自我,創造自我。孩子在創造自我的過程,如果我們處理不當,我們就不過是充當了他們成長路上的怪獸,他們戰勝了嘮叨,戰勝了說教,戰勝了咆哮,丟下我們的一句無知幼稚,他揚長而去,成了一個勝利的王者,留下獨自心痛無能為力然后無助,而且失敗了你。
如果我們過去控制的越久,在這個模式當中不停的打轉轉,孩子的反彈就會越快越剛強越迅速,要改變孩子,從你不再做孩子成長中的“怪獸”開始。
第一步要認識孩子,就從認識游戲開始。一個調研項目顯示,孩子有相對于父母更高的網絡素養。家長如果對網絡認知比較低,孩子會認為我們無知,這時孩子沉迷游戲的風險就非常高。
你了解網絡世界,并能夠和孩子一起去認識網絡世界,認識游戲,認識小說,一起去看看抖音。能夠認識到這些背后的積極作用,才能夠降低孩子對網絡的依賴。
孩子們的世界已經在很好的以辯證的方式去看待網絡世界,如果我們閉上眼睛,不停的否定孩子的話,怎么才能夠走進孩子,才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接受你的引領呢?
對于孩子們來講,游戲、網絡是有價值的,是有好處的,所以才會被吸引。
我們越把游戲當做瘟疫,孩子越是想去嘗試來去體驗那種對抗父母的興奮感。如果你想要了解孩子,不如有一天就像孩子一樣去了解游戲。你想要孩子聽從你的建議,你必須先要跟隨他,你想要改變現狀,你必須先要了解現狀,尊重現狀,進入現狀,而且去面對現狀。
生活輕松一點,教育也輕松一點吧,游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無法拒絕他,那不如我們就合理的利用他。
我們如果想讓孩子從游戲當中走出來,想要解決我們的孩子的問題,就從了解孩子玩手機,玩游戲的好處開始。
因為當你一味的否定孩子,只會關掉孩子面向你的心門,當你能夠想到它的好處的時候,是幫大家走進孩子的世界。你若不懂孩子,便無法更好的引領孩子。
只有跟隨孩子,設身處地的跟他一起去感受他的學業,才能夠體會到他今天的現狀,你才能夠帶著她一起走出來學習的困境。
游戲也好,學習也好,只是一種現象,跟任何其他的東西都一模一樣,有正面,有反面,有好有壞,只有你去真誠的面對它,了解它,正確的對待他,才能夠真正地使用它。
孩子們玩游戲,一方面是在游戲當中尋找到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也是創造一個機會來跟家長對抗,證明我長大了,滿足他的自我成長的機會,自我價值的機會。
你想要孩子聽從你的建議,你必須得要先接納他,你也必須想要先跟隨他,哪怕你真的很反對。
只有你自己把游戲當著“游戲”而已,孩子才不會把游戲當著“命”。
只有你自己不把學習當著“命”,孩子才會回歸課堂。
高中階段他們班上不停玩游戲的孩子一般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對自己的學習失去了信心,另外一種就是要引起父母和親人的關注。
所以不管你過去挖了多少坑,只要你決定改變一種東西,就可以改變一切,彌補過去的一切,那就是愛,那就是孩子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東西。唯獨你去采取行動去意識到必須去改變,去實踐,才會發現這句話真的很有效,真的很有道理。
為什么孩子那么愛玩游戲?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游戲開發商簡直把心理學的正強化運用到了極致。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家學課程當中經常講的正向反饋。
如果我們能把游戲當中的正強化,如果我們把正向反饋機制一直用在孩子的學業上,用在孩子的不感興趣的一些課業上面,我想哪個孩子會厭學呢?那么當我們知道了游戲背后的心理學的機制,我們是否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呢?
毀掉一首歌,最好的方法是把它作為起床的鬧鐘的鈴聲。
還有就是不斷的讓他們產生好感的東西里面給他加一點點厭惡,去破壞這種好的感覺,在孩子和他的愛人之間加點小破壞。
當然把握孩子的內在需求,處理好親子關系,深入的去跟孩子探討孩子面臨的問題和困擾,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我們要致力于給孩子找到更好的釋放他自我價值的通道,和孩子一起面對回歸學業的所有的阻力,給孩子建立起學習的信心。
我們需要去了解對于青春期的孩子真正的發育狀態,他們情緒波動的內在關系,以及他們能接受的溝通技巧,了解他們的性格特質,了解怎么樣才能更好的去實現他的自我價值,怎么樣去陪伴他的自信心等等。只有去深入的了解到孩子的內在,才能夠更好的打好孩子相處的基礎,才能更好的去引領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