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三國,基本上都會對曹操的大度所折服,在人才輩出的年代,曹操麾下囊括了天下大部分的精英。清代的趙翼說曹操用人是“以權術相馭”,他前期與后期對待人才的方式有天壤之別,不免讓人產生“兔死狗烹”的感嘆,也為曹操后期的狹小度量而感到惋惜。
前期——寬容大度
曹操前期收攬英雄之時,對曾經背叛、甚至想謀害自己的能臣都可以包容,所以手下文臣武將都樂為之死。下面就是曹操寬容的幾個經典:
一、臧霸最早追隨與曹操有殺父之仇的陶謙,后來又跟隨呂布抵抗曹操。曹操滅呂布之后,臧霸為避免殺身之禍曾經四處藏匿,曹操找到他之后并沒有責備他而是“大悅”,隨即任命臧霸為瑯邪相,并將青州、徐州都委任給他管理。
二、曹操在兗州時,他的部下徐翕、毛暉響應呂布一起叛亂,曹操平定兗州之后,二人都去投奔了臧霸。曹操找臧霸要人,臧霸說:“我之所以能自立,就是因為不會出賣朋友。”曹操感嘆良久,最終以徐翕、毛暉二人皆為郡守。
三、曹操以畢諶為兗州別駕,張邈叛亂之時劫走了畢諶的父母妻兒,曹操因此允許畢諶去投靠張邈,畢諶頓首表示自己并無二心。然而從曹操辦公室一出來,畢諶就叛逃了。幾年之后他最終還是又被曹操抓了回來,大臣們都為畢諶捏一把汗,覺得他必死無疑,然而曹操卻說:“人能孝于親者,豈不忠于君乎?”于是繼續重用畢諶。
四、曹操的大度,最出名的應該是對待魏種了。魏種最早舉孝廉就是曹操的推薦,兗州叛亂之時,曹操曾經自信滿滿地對眾部下說,魏種絕對不會背叛自己。沒想到剛說完就得到了魏種叛變的消息,曹操大怒:“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意思就是魏種逃到天涯海角也要追回來嚴懲不貸。可是真的抓回魏種之后,曹操又說“惟其才也”,最終還是留下任用。
后期——猜忌多疑
前面幾個例子都是在曹操事業起步期內,為了借助部下之力為自己掃天下,所以能夠用度外之人,的確令人佩服。然而當他掃平群雄,稱霸北方之后,就仿佛完全換了一個面孔。
孔融、許攸、婁圭都是在后期因為曹操的猜忌而被殺,甚至曹操平日非常倚重的荀彧都因為反對曹操加九錫而致死。
楊修也被曹操所看重,他雖然多次犯忌諱而被原諒,但只是因為他還有用而已,最終避免不了殺頭之禍。而素為曹操所尊重的崔琰,就因為在給朋友的信中說了一句“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就被曹操賜死。
從曹操前后性格上的變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世間沒有所謂的圣人,像曹操這樣的雄主也不免為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