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降落的時候,桂林下著雨。
就是那種典型的南方的雨,細細密密,打在身上卻絲毫不感覺冰冷。
隨意搭上一輛開往市區的大巴,沿途車輛稀少,山水如畫。我依窗而坐,看著外面陌生的山,陌生的人,陌生清涼的雨,心,剎那間像被什么充滿了一樣,一顆不安分的靈魂又莫名蠢蠢欲動。
我時常覺得,自己有兩個靈魂。一個,一直漂泊在路上,渴望流浪;一個,安然地停泊在你心上,此生不遠航...
(一)漓江,相見終不如相思
漓江,第一次出現在我的生命里,是小學時一篇叫做「桂林山水」的課文:"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從此,仿佛種下了一粒相思豆。這情結,好像一位弱冠少年,因為一副畫像,而遠遠的愛上了一個女子,從此以后,任憑紅塵呼嘯而過,擁過千嬌百媚、看過姹紫嫣紅,卻總覺這世間還有最好,他知道,那是畫中人揮之不去了。于是,繾眷的相思,牽引著一顆無法釋懷的靈魂,萬水千山,也要趕來相會。只是,相逢間,怎竟感是來遲了些?
從桂林到陽朔,63公里的水路,應是漓江最美的身段,卻在煙雨濛濛中,顯得蒼茫而憂傷。雨越下越密,把這江山調染成了水墨的顏色。只是這江水太瘦了,處處可見嶙峋的淺灘,像凸出的骨。水面的寬度是一只手便能攬過來的美人的腰,有點一把柴骨的悲涼。野鴨一群一隊地聚集在淺灘周圍,也只是那樣呆呆的坐著,沒有嬉戲的活潑,也許看多了成行的油輪呼嘯而過,便多了些麻木和任人宰割。靠近岸的地方隨意擱淺著一些竹筏,用舊篷布遮擋里面凌亂的油鹽柴米;江水淺得直見水底的礫石,幾乎看不見魚蝦,頭戴蓑笠的漁夫,將竹筏上盛起野果,追趕著載滿游人的輪船。游客們嬉笑著從江上買來新鮮的瓜果,隨后又自然地把果皮扔回江里。微風吹過,散來陣陣水草腐爛的腥臭。不知道為什么,你總覺得他們和它們都過的不那么好。
只有這起伏婀娜的山和蔥郁茂密的林,讓心中的畫輪闊依然。
山究竟還是奇的,與眾不同。從沒見過這樣的山,不巍峨,不綿延,甚至談不上蜿蜒,一朵一簇的,或者應該叫丘吧,才有這玲瓏輕巧的曲線;或者,更像是一些石塊,就那么隨意的一堆一砌,便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你會覺得最妙的未必是石塊本身,卻是搭配的藝術。當然其間并不乏卓越的單品,造型驚喜,仿佛淹沒在礦石里的金子,一眼識得出光芒。魚尾,羊角、臥兔、馬蹄....可愛地串成一幅眾生像。它們是戴在漓江頭上珍異的珠寶。
山間林豐木秀,各樣植被錯落有致。有的沿著山脊攀巖而上,有的在空曠的平原地帶排列成行,有的沿著岸邊相互擁簇著生長。它們性格迥異,卻又相處融融:有的熱情張揚,本就肥碩的葉子還要努力的擴張;有的局促謹慎,規規矩矩的沿著既定的輪廓長成一個標準的樹的形狀;有的謙卑友善,將枝葉深深地探進江里,象彎下的腰、送出去的手;有的高貴驕傲,不可一世的昂著頭,樹冠直指青天;有的香艷妖嬈,開著花迎風招搖。有時,岸邊依稀可見星星點點的草屋茅舍,深深的嵌在灌木叢里,形成一棵整體的樹雕。每一棵樹木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這山水之間,因為怡然自知,所以相安無事;而這山河,也因包容萬象,而和諧豐饒。它們好像是穿在漓江身上精巧的衣裝。
只是這漓江,水太瘦了!縱使金釵玉縷,錦衣華服,竟也遮蓋不住她干癟憔悴的身軀了!忽如其來一陣桂花香,沁入心脾,卻引悲從中來,這魂牽夢繞的美人,如今怎會落得如此一片花容枯槁、骨瘦嶙峋?
這山、這水、這草、這木,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才是最偉大的哲人,用萬生萬物無言的點化著紅塵中的過客,世間最深刻的智慧,其實不過是一句“道法自然”,順應天地自然的倫理,才是真理。漓江隱泣的悲哀——違背自然規律的過度開發,兩種文明進程的極度失衡——正象每個急功近利的現代人的悲哀,用前半生,不惜一切代價,投入所有年輕的資本——健康、真情、夢想、道義,拼了命的爭名逐利,想快一點到達一個叫做幸福的終點;用后半生,不惜一切代價,投入所有成功的資本——金錢、地位、特權、時間,拼了命的求醫拜佛,為了找到可以感覺幸福的驛站——健康、真情、夢想、道義。到老了,終其一生發覺,他不過做了個無用的輪回,而,懵懂間,這一生已落幕,不可逆轉、煙消云散。
把腳步放慢一點吧,等等落后的文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