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完了李老師的《手記一:愛心和童心——我和學生的感情故事》這一部分,真的是幾次落淚。作為一名教師,我也知道愛是教育的真諦,我也知道愛是教育的前提,可是我的愛與李老師的愛比起來是那樣的狹隘。
在這一部分中,李老師講到了自己與優生周慧的故事,講到了自己與每個孩子的生日故事,還講到了落榜生寧瑋的故事,還有班里家庭比較困難的伍建的故事。每個孩子的境況不一樣,最后的人生之路也不相同,但是他們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那就是善良、正直、積極、樂觀的優良品質,正是因為他們在李老師的班級里,學到了這些優秀的品質,所以他們才能夠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寬,他們也收獲著自己的幸福。
如果說愛學生能夠改變學生的性格、命運,由愛學生擴展到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就是一種大愛。在每個孩子心中種下大愛的種子,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不忘初心,永遠保持著優秀的品質,永遠將大愛放在心中,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在二十多年前,中國的教育是應試教育,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多的仍然是應試教育,特別是初高中的教育。想一下,為什么李老師的教育就能成功?正是因為李老師心中有大愛,他對每一個學生的愛都是平等的,他不會因為誰學習好更愛誰多一些,也不會因為誰更聽話愛誰更多一些,無論是成績優異的孩子,還是學習落后一些的孩子,在他的眼睛里都是一樣的可愛。試問自己,今天的我能夠做到這樣的愛嗎?不說假話的話,我想似乎做不大到。作為一名老師,我似乎更愛那些聽話一些的孩子,特別是小學生,對于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雖然沒有歧視,可是感覺心理上沒有做到絕對的平等。是什么讓李老師有這樣的大愛?那就是不唯成績論孩子,在李老師的眼睛里,他關注的是孩子的道德的發展,關注的是孩子一生的發展,而不局限于眼前的分數。李老師說,“在很多時候很多方面,學生的心靈比我們教育者純潔得多也高尚得多!‘學歷’‘閱歷’‘經歷’等使我們‘成熟’起來,也冷漠起來。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的確應該向學生學習?!薄霸谟行r候,面對有些學生,教育的灌輸也是必需的;但面對多數學生,特別是像寧瑋這樣的學生,我們要做的是‘保持’‘扶持’與‘引導’;讓學生保持一顆童心,扶持學生美好道德的萌芽不斷健康生長,引導他們面對復雜甚至有時顯得陰暗的社會現實,讓‘純真’更堅強也更機智!”我想,正是因為李老師的“保持”“扶持”與“引導”,才成就了寧瑋的幸福人生。
得知孩子一周只吃一次肉,他馬上塞給孩子五毛錢;得知孩子高考落榜,他寫信鼓勵孩子:每個人的生活道路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獨特的,但每個人都能在陽光下展示著自己一份獨特的勃勃生機;得知學生家庭出現變故,在照顧學生自尊心的情況下開班會,讓每個孩子都能獻一份愛心,這既是小愛,更是大愛……一件件,一樁樁,數不清,寫不完,從個人到集體,從集體到社會,從社會到國家,李老師就這樣帶著孩子們一路成長,一路收獲。李老師寫出來的事例只是他教育生涯中的一滴,但這點滴卻閃耀著他一生教育中的大愛。李老師說,這化學分析是愛心的教育,也是童心的教育,在點滴事例中,孩子們用自己的成長見證著李老師的大愛之心,大愛教育,更體現出愛心和童心的和諧統一。
在李老師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在他做的看似平凡的小事中,映照出的正是他無私的大愛之心,他用自己的大愛之心踐行著愛心教育,他用大愛之心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大愛之心的社會主義公民,生命不止,愛心不息,李老師是當之無愧的大愛之師。
反省自己,雖然有愛,但是愛的狹隘,如果能夠真正的將每個孩子放在心上,對孩子的愛就不會有任何條件,就不會想著讓孩子變得更聽話,就不會想著讓孩子怎樣去做會更好。因為如果真正的愛之深切,孩子自然會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他們自然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愛你。如果真正的愛孩子,就不會心生一級不如一級的念頭,就不會心生哪個孩子優秀、哪個孩子不優秀的想法,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優秀,只是我們沒有發現他們的優秀面而已。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孩子,用發展的眼光去培養孩子,用長遠的眼光去欣賞孩子,用大愛之心去教育每個孩子,相信我們一定會收獲一片愛的海洋。
大愛無言,愛善渡萬物而不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不正是李老師的真實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