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5我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又老了一歲。回望這一年,我想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年真的就像飛箭一般轉瞬即逝。
我向來沒有過生日的習慣,于是今天也如同平常一般回到家,和家人一同吃飯,本想這一天應該也就和平常一樣過了吧,可是命運并不想這般安排。
晚飯后,覺得還是想干些什么,最終我選擇了去影院看電影——————無問西東。
當影片放映結束之后,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安安靜靜地坐著,有些人開始議論,有些人看著影片幕后的那些真實歷史,向歷史致敬。
影片的確是非常的棒,很感人也很觸動。觸動的關鍵在于“真實”
何謂“真實”?電影里的第一個故事就說到了。
清華校長梅貽琦說: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如果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那就是真實。
對啊,真實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平和與喜悅。可是隨著一天天的成長,慢慢的我們似乎忘記了真實。我們不在聽從內心的聲音,而是聽著父母的聲音,聽著朋友的聲音,聽著社會的聲音。然后逐漸成為了自己討厭的模樣。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這是電影里清華校長梅貽琦對學生吳嶺瀾說的話。
影片中吳嶺瀾文科成績卓越,卻選擇了理工科,原因竟然是這個時代人人都應該學習“實科’’。他覺得不管學什么,他只要在學習,心里就是踏實的。梅校長問他一句話:“什么是真實?”吳嶺瀾不解。于是有了上面這段話。
吳嶺瀾又何嘗不是你我呢?為了選擇而選擇,只因大家說好,隨波逐流,只因為那所謂的“踏實”
可是那并不是他,于是他苦悶,彷徨。直到有一天,泰戈爾來到清華演講,而陪同在泰戈爾身邊的人,是當時最出名的學者。那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篤定,那種從容讓吳嶺瀾十分羨慕,而泰戈爾正在講對自己的真實有多么重要,那一刻吳嶺瀾從思索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原來這些卓越的人物也會花時間思考這些,他們也覺得這些是重要的。
吳嶺瀾那一刻活出了“真實”
沈光耀,一個堪稱完美的男人,由男神王力宏扮演,出生富貴人家,能文能武,顏值爆表,開場幫忙修車,本來一身農民裝遭大伙嫌棄,結果一個回眸,瞬間鴉雀無聲。對于沈光耀來說人生的選擇幾乎任由他挑,可當日空軍選拔,偏偏他報了名。
母親得知此事,急忙趕往云南。母親以為沈光耀參軍是為了功名利祿,一番聲淚俱下的訴說之后,讓光耀感到深深的內疚,他沒有解釋,放棄了參軍。
然而之后一次日軍的空襲,將西南聯大夷為平地。看到同胞們在血泊里掙扎,看到自己最喜愛的孩子死在母親手中,那一刻他再也無法逃避內心的聲音,他的內心告訴他“時代不缺完美之人,缺的是從心里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他決定遵從內心的聲音,將生命獻給同胞和孩子們。
第三個故事是黃曉明和章子怡在那個殘酷時代的愛情故事。
兩個男人都愛著這個女人,不同的是,一個害怕喪失支援邊疆的資格,而不敢在女人遇難時說出真話,另一個則愿意為了照顧這個女人,放棄光榮而偉大的國家使命。后者就是黃曉明,“為了愛情,哪怕與全世界為敵我也愿意。”
黃曉明清楚的知道他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哪怕付出再多,承受再多,他也無怨無悔。
第四個故事是現代的張果果,在殘酷的商業斗爭中,他的內心無時無刻不在煎熬。
面對四胞胎,是選擇利用完后就甩手走人,還是不管對方會不會訛上自己,都不顧一切的幫助他們呢?商戰中,是出賣朋友換取更高利益,還是放棄利益獲得內心的安寧呢?
最終在陪伴父母掃墓的時候,他得到了答案。他做出了屬于他真實的選擇,而結果也沒有令他失望。
四個故事其實是相互串聯的,清華校友的聯系只是外在,內在是一種精神的聯系。無論在哪兒個時代,無論在哪兒個地方,不管要承受多少聲音,不管要面對多少困難,都不要迷失真實的自我。
在今天,你是否真正遵從了自己內心的聲音呢?真正的從容不迫,自信篤定,從來都不是來自外界的聲音和他人的目光,而是來自于我們對自己選擇的那份勇敢和堅定,來自于我們真實的內心。
“如果你們提前了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你們是否有勇氣前來”這是電影里張果果的一句臺詞。
現在把這句話送給你,你會如何回答呢?
如果是我,我會說“聽從我心,無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