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健身房揮汗如雨后,饑腸轆轆的我路過了健身房旁邊的甜甜圈店,當看到那色香味俱全,足以讓每個人都流口水的甜甜圈后,我不由自主的開始了思想斗爭。是買呢!還是不買呢!在店門口徘徊許久之后,我想,已經在健身房刻苦了一下午了,應該給自己一個獎勵。于是腦海中因吃甜甜圈增脂的罪惡感瞬間蕩然無存,果斷的拉開了甜品店的大門。
那為什么我們在減脂過后會作出有礙減脂的行為呢?這里要提到一個在大眾身上都應驗的效應—道德許可效應。通常在我們做出善事的時候,往往會感覺良好。比如健身,我們會覺得有一天也能擁有科比的身材(然而最近我科胖了,是吃甜甜圈吃的么!!!)亦或是完成從女屌絲到女神的銳變。每當我們健身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象日后擁有完美身材的一天,此時不由得嘴上微微一笑,暗自激動許久。但感覺良好是好事么?可能不見得,我們感覺良好,所以我們會告訴自己“我已經這么好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這就意味著,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沖動,而沖動時常允許我們做出壞事!例如,健身過后拿一個甜甜圈犒勞自己。因此由道德許可效應引出了第一波七宗罪:第一天鍛煉了兩個小時,買一個甜甜圈作為獎勵,第二天鍛煉了四個小時,或許只需多鍛煉十分鐘,那么就會心想既然鍛煉時間長了那不得多獎勵一個,于是買了兩個。吃貨之國不是白叫的,在此為那些因龍蝦泛濫而惆悵的國家深深的嘆了口氣(暴食)。碰巧情人節,下班路過甜品店看到甜甜圈打折,雖然不餓,但打折的機會難得,在道德許可下,我覺得20塊錢的甜甜圈10塊錢買了,我是在省了10塊錢,于是又不由自主的掏了腰包買了一盒。可買回家之后我才發現,原來吃不了這么多,兩天過后盒子里一半的甜甜圈都被拋棄到了垃圾桶(貪婪)。雙休日癱瘓在家,不想動可又想吃甜品怎么辦,此時就需要“餓了么”出馬了,有了外賣小哥,在家癱著也能吃到甜甜圈(懶惰)。甜甜圈買多了,不由得成了店家的高級會員,拿著足以亮瞎雙眼的金卡,我只能說,這個X裝的我給你101分(驕傲)。對比其他普通的用戶,我在甜品店注冊的個人信息昵稱旁邊多了一個皇冠的圖標,顯示已擊敗90%的用戶,享有到店8折的權利,看到我排名之下的那些屌絲用戶,不由得心中一個冷笑,小樣,還是我身份高(嫉妒)。此時突然低頭一看,展示臺面上放著新出口味的甜甜圈,包裝盒上還有我喜歡的梅根福克斯。哇塞,多誘人的身材。不由得和老板說,給我打包兩盒(淫欲)。回到家里,無意中上網看到了某論壇上對于該甜品店的負面評價,若應了這負面評價豈不是承認我這因多次購買而升到皇冠級會員的人是蠢蛋么?怒從心頭起,瘋狂的敲擊著鍵盤,怒懟版主(憤怒)。
那么由上述的一連串故事場景,我們可以看到商家是如何運用用戶的應激反應留住用戶的。首先應激反應會讓絕大多數人面對原始的欲望,而在欲望之下七宗罪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便應運而生了。打折,上門服務,排行榜,成就,美女圖片都是留住客戶的套路。
此時我們再次回到文章開頭的場景。僅僅因為道德許可效應就會讓客戶不由自主的敲開甜甜圈店的店門么?在此還要向大家介紹一個我們都知道其名卻不知其實的老朋友—多巴胺。在我們人類的額頭和眼睛后面有一個神秘的神經區域,稱之為“前額皮質”,他主要管理著我們思維中的三件事。這三件事分別是:我要,我不要和我想要。而當多巴胺流經大腦的時候,它會告訴大腦的其他部分它們需要注意什么,怎么才能讓貪婪的我們得手,這時候就促使了前額皮質發揮了“我想要”的功能。那么,怎么才能促使多巴胺促進用戶的我想要呢?健身完后饑腸轆轆的我,此時鼻子格外的靈,而甜甜圈的香味被我所捕捉到,那么在應激反應下多巴胺便悄悄的促使我專注于得到甜甜圈補充能量。這樣,甜甜圈的香味變成了刺激多巴胺產生的藥引,而使多巴胺更好的發揮了作用。我們經常路過糕點店聞見香氣撲鼻,但真的是作坊里食品自然而然的香味么?不見得,或許真的很香,但可以用化學物品放大這個香味從而吸引用戶。突然覺得,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那么說到這里,在產品中怎么靠這位朋友幫我們拉用戶呢?現實中有很多的例子,這就引出了第二波七宗罪。令人垂涎的美食,甜品店的香味(暴食);超市半價的招牌,承諾讓你變得富有的商業廣告(貪婪);坐著不動就可以靠機器練出腹肌的器材(懶惰);你是朋友圈里第一露娜(嫉妒);偶爾獎勵你個角色皮膚(驕傲);車展上神秘女郎的回眸一笑(淫欲);我說我是國服第一大神,你說你才是,兩邊粉絲再來個PK,論壇流量瞬間火爆(憤怒)。由此可見這些套路都能激發我們腦中的多巴胺,使我們的沖動對象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當多巴胺劫持了你的注意力時,大腦只會想如何獲得或重復那個觸發它的東西(第一次餓的時候,吃了一個甜甜圈,不僅填飽了肚子還如此美味。那么在第二次餓的時候,一聞到甜甜圈的香味便會想到吃甜甜圈的享受,因此觸發了第二次購買)。
綜上所述,在七宗罪原始欲望之下,道德許可效應和多巴胺的幫忙,讓商家找到了不少抓住用戶的方法。當我們想增加用戶黏性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想一想怎樣促進用戶的多巴胺分泌呢。若用戶是為了得到一個獎勵而執行一個行為,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逆向去考慮,給用戶一個獎勵而讓他不斷的重復一個行為呢!這樣的循環便可以不斷的促進用戶去和你的產品黏在一起。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這樣利用人的七宗罪心理去發展你自己的產品是不是不道德。我覺得不能以偏概全。若獎勵的勛章是為了那些砸錢打賞主播的用戶的話,或許有引誘用戶過多消費的嫌疑。但這個勛章是為了獎勵連續讀書30天的用戶呢?那么這種“驕傲”便成了一種激勵。從七宗罪中我們明白人的本性需求,因而做出產品滿足人的需求,但在這些需求下每一類人都有著不同的動機和目標,再往深里說又反映著每個人不同的人性與價值觀。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仔細思考,去細細品味了。
我參與了“來簡書聊聊你的產品之路|@產品專題征文”,也來說說你的產品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