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博上大家轉發的錦鯉來看,2018年大多數人的最大夢想,要么脫單,要么暴富。
跟一夜暴富比,脫單大概太過平常,讓相對不現實的一夜暴富,反而成了大家的“夢中情人”。
那么問題來了,暴富等同于脫單嗎?或者說即使金錢買不到真愛,但卻可以買到表面上的真愛?
現在看來,至少有很多人都是這么認為的,生產感情、販賣感情的生意越來越有市場:畢竟感情荒蕪的人太多了。
要人愛你,請充值
不限于以《戀與制作人》為代表的乙女向和養成游戲,虛擬世界通過種種暗示“有錢等同于有感情”,“要想獲得甜言蜜語和浪漫戀愛,請氪金吧!”
入坑一時爽,填坑火葬場;你我本無緣,全靠我花錢;
“如果老公還不來跟我談戀愛,那就是我氪的不夠多”。
不過和制片人戀愛突破不了次元壁,為什么小姐姐們仍然愿意樂此不疲地去游戲里找對象并氪金呢?
一方面是游戲開發商為了賺錢實在是太狡猾:畫面做的精致,人設立的太蘇。另一方面,在現實中的真正的親密關系里建立信任是要漫長得多的過程。這種漫長的過程里充滿了麻煩和失望。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付出就一定會得到回報的東西,在感情上尤其如此。
相比于投入五年的時間跟人在一起,花錢安排兩個小時和一個理想的男朋友交往看起來更簡單:
游戲里的一切都是完美的,有錢可以為所欲為,沒感情也無所謂,不用花很多時間去相互磨合一起成長。這些都是為了一種“我的付出在游戲里一定能得到結果”的確定感。
有人提出了一種概念來解釋這種心理——更換伴侶假說(mate-switching hypothesis)。更換伴侶假說認為,通過更換親密關系的對象使自己從糟糕的愛情關系中獲得解脫,進而尋求更好的另一半。
跟虛擬人物談戀愛,可以充分實現所謂的“后宮”,并且沒有道德譴責之虞——花錢買來的對象做什么都天經地義。
今天可以跟小奶狗玩,明天可以跟小狼狗玩,新鮮感和滿足感填充內心,某種意義上實現再次年輕。
雖然氪金戀愛只是一晌貪歡,但我要這點就夠了
《飛屋環游記》里的“社會性死亡”是被人遺忘,又一次側面印證了扮演一個社會認可的角色,對于一個人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
既然心知肚明是花錢買的贗品,那么總有真相被揭開的一天,從中獲得的快樂也是有盡頭的。為什么人們還愿意花錢買一段沒有結果的感情?
我覺得,這大概是因為我們認為在這段時間里獲得的“確定感”是有意義的。
三次元生活中的社交關系會非常有效地緩解人的痛苦,缺乏社交或者被社群排斥在外是很痛苦的,而社交關系包括親密關系的邏輯是復雜而不確定的,這往往讓我們對于三次元的親密關系望而卻步。
在游戲中的親密關系里,“氪金讓白起 / 李澤言更愛我”這一邏輯簡單而確定,這種至高無上的邏輯給了我們一種“對感情能夠有所掌握”的確定感。
當一個需要通過炫耀而獲得虛榮心的人花錢買了年輕的男朋友:
當一個需要溫暖的孤獨的人花錢買到了一個知己:
這些確定感的遮羞布,雖然只能擁有一段很短的時間,雖然真相就在不遠處,但這段時間對于人們來說依舊是有意義的。
活在當下,及時行樂,又何嘗不是一種聊以慰藉自己的手段?
氪金養紙片人不夠爽,那你倒是養個三次元小哥哥
在一部很久之前的漫畫《替身天使》里,就出現過“私人演員”的角色P.A.,就是在現實生活中收取酬勞演戲的人。只要接受你的委托,就會為你出演在現實里的任何角色。
想象照進現實,日本有一家名為“家庭羅曼史”的公司,成立已經8年了,專門為客戶提供專業演員來扮演客戶私生活中的任何角色。給錢就可以享有各種限時親密關系:朋友,丈夫 / 妻子,父親 / 母親,令人嘆為觀止。
馮小剛的成名作《甲方乙方》里的“好夢一日游”,就是這家日本公司的中國版本。馮小剛和葛優開的這家公司,專門扮演各種角色,幫顧客實現他們的白日夢,讓軍迷實現將軍叱咤戰場的夢,幫富翁實現吃苦的夢。
雖然作為賀歲片的《甲方乙方》的結局是一個頗為溫暖的故事,但這種社會角色的扮演設定也讓我心生惶恐。
當讓人之所以為人的感情,漸漸被金錢驅動的關系所取代,這種《黑鏡》式的未來,你會愿意活在其中嗎?
安徒生寫過一個冷酷的童話故事《影子》,說的是一位學者丟失了自己的影子,后來影子具備了人形,騙取了學者的社會身份,最終用奸計將學者陷害致死。
更進一步的思考,每個人的地位在這個世界都是可以被代替的嗎?
如果我們的社會角色被別人替代,甚至那個人比自己做的更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在這種《黑鏡》式的未來里,還有什么方法能證明“我是我”,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出演自己角色的演員?
這讓我想起了每集《世界奇妙物語》結束的時候,黑衣人大叔走出來,認真地拿出另一份契約,開始卸妝,準備下一個角色的扮演。
思來想去,我覺得能決定人之所以是為人的,并不是“氪金白起就會更愛我”的批發浪漫,那是被商人算計和利用的弱點,而是從心底里驅動我們勇敢地追求浪漫的東西,哪怕現實中的愛麻煩又充滿了不確定性,哪怕這種勇氣只能以氪金戀愛的方式被卑微的表達。
這種勇氣是不能被量化和計算的,也就無從被估值,無從被表演,更無從被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