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米聊和微信

無論是米聊還是微信,并非一開始就是最終產品形態。KIK崛起之后,作為一種移動互聯網的可能模式,米聊和微信都跟進做了各自的嘗試。

第一階段,兩家都做了類KIK服務。但是,很快就發現這種移動互聯網產品在中國并不受歡迎。中國各大移動服務商都提供了種類豐富的套餐服務,短信包月數量多至用戶消費不完,這個國外的情形并不相同。同時,國內并沒有豐富的WIFI熱點,3G服務也才起步,GPRS速度極慢,因此國人接受KIK類服務熱情不高,只有少部分新潮用戶愿意嘗試。

第二階段,兩家轉向做類Instagram服務,在免費短信的基礎上做手機圖片分享。外人看起來像是免費短信升級為免費彩信,但其實已經轉向為圖片SNS。但是,很快兩家又發現不單是國人對Instagram沒多少興趣,就算是Instagram本身的硬數據也讓人失望。手機圖片分享不是一種用戶的硬需求,運營不當就變成手機圖片媒體,而不是SNS。

第三階段,兩家再次不約而同轉向語音短信,類TalkBox服務。在前后一周時間內,米聊和微信先后推出了大型改版之后的產品。這一次,終于摸準了中國用戶的脈門。對于非實時的語音短信,用戶很容易地類比對講機,需求旺盛,產品終于走上了上升通道。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