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來的總要來。
這部讓人無語的IP大作——
《悟空傳》
今何在的原著小說,在網絡文學中是什么地位,相信已無需多說。
被它狠狠燃過的書粉,走進電影院時,一定是忐忑的。
起碼Sir是。
看完的感覺:想為情懷充值一波,卻發現情懷已被注水。
是的,《悟空傳》很懂得抓住原著最容易打動觀眾的特質——
中二和熱血。
燃點不是沒有。
可你想想,它的燃點哪一個不是托原著的福,哪一個是電影的再創造?
不好好聊天,一開口就猝不及防地朗誦原文:
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戰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
最夸張的是,把原著的名句,像做PPT一樣打在銀幕上:
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這是在拍電影呢,還是劃重點呢?
更何況,這是原著中金蟬子所說的話,電影把這個角色刪得一干二凈,又用他的話來為其他角色代言,合適嗎?
當然,電影的特效還值得一看。
個別場面戲,也稱得上燃——
當孫悟空(彭于晏 飾)舉起數萬倍大的金箍棒;當楊戩(余文樂 飾)掄起黃金右拳;當激爆的BGM響起。
可是燃不過三秒。
像一張薄紙,嘩一下就燒沒了。
把《悟空傳》拍成這樣,Sir真的不服。
不知是導演沒有讀懂原著,還是囿于表達空間,或是自我閹割、自動降格,總之,《悟空傳》的改編都令人失望。
恕Sir直言,這是一場里里外外的潰敗。
先說表面功夫。
小說《悟空傳》是網絡文學中的精品,但它的形式,依然很網感。
時而像散文詩一樣直抒胸臆——
我要聽到天的痛哭,我要聽到神的乞求。
我知道天會憤怒,但你知道天也會顫抖嗎?
蒼穹動搖時,我放聲大笑,
揮開如意金箍棒,打它個地覆天也翻。
時而像網上聊天一樣,交替輸入對話——
“呸!什么時候輪到你這個豬頭說話了!”
“你說什么?你說誰是豬?!”
“不是,是豬頭!啊哈哈哈……”
“你敢再說一遍!”豬八戒舉著釘耙就要往上沖。
“吵什么吵什么!老子要困覺了!要打滾遠些打!”沙和尚大吼。
三個惡棍怒目而視。
很少有環境描寫、外貌描寫,事件的背景、起因、發展也一切從簡。
為什么?
因為不需要。
《悟空傳》是《西游記》的衍生IP,或者說“同人文”。大量《西游記》的小說、連環畫、戲曲、影視作品,已經在我們的心中,構建好了一個十分完備的“西游宇宙”。
換句話說,今何在的《悟空傳》只需要在前人搭好的戲臺上唱自己的戲就行了。
但,電影不同。在把文字轉化為影像的時候,必須把小說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
這道工序偷不得懶。
否則,我們看到的就只有一個錯亂的世界——
《悟空傳》自創了一個掌控世間命運的神器,叫天機儀。
衍生了一個管理處,叫天機處。
再衍生一個培訓班,叫天機塾。
這么多東西,就歸給一個神管吧。要找個聽起來牛逼的名字,就“上圣天尊”吧。
俞飛鴻的的造型也是一言難盡
她有個上司,叫做“上蒼”——
一個從頭到尾沒說過一句話,最后被一巴掌拍碎的雕像。
那它比“上圣天尊”高在哪里?
電影還為孫悟空的身世,設計了一個典故——
來自女媧補天石。
原來孫悟空和賈寶玉是兄弟……
“上圣天尊”是天,“上蒼”也是天,女媧補天,還是天。
到底誰才是天外天?
整個設定感覺是拍腦袋想出來,顧此失彼。
如果自己的想象力不是一座富礦,不妨多向經典取經,畢竟《西游記》里有一整套體系——
諸多部門:凌霄寶殿、兜率宮、御馬監、瑤池蟠桃園……
諸多神仙: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托塔天王……
《悟空傳》搭建起來的天界,不就像《封神傳奇》一樣,看似宏大,實則空洞、虛弱。
好,說完表面,再來看內核。
關于《西游記》,今何在曾說:
我認為那始終是個悲劇故事,四個人成了佛的同時四個人也就死亡了,個性、感情、理想,全都被成功扼殺了,這是一起精心策劃的謀殺案。
所以,他在《悟空傳》中提供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天庭把不服管的人,都列為妖魔,再讓妖魔中最厲害的孫悟空,失去記憶,去西天取經,把“妖魔”一個個殺光。
天庭打著替天行道的幌子,壞事做盡;想要保持獨立與自由的人,不僅被趕盡殺絕,還被烙上“妖魔”的印記——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這不才是孫猴子寧死也要反抗的世界?
電影《悟空傳》,顯然沒有(不能)說透這點。
它把個人與整個世道悲壯的對抗,簡單歸結為一臺機器在作祟——
天機儀。它決定了天地造化,和眾生的命運。
孫悟空砸碎天機儀,再殺死它的女主人,game over。
不知道為什么,Sir看電影的時候,總是想起《我,機器人》中的一幕。
是的,你把《悟空傳》替換成一個科幻片也毫不違和——
一群被控制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聯手搗毀了智能中樞,獲得自由之身。
電影中,孫悟空掄起再粗再大的金箍棒又有何用?
就算你砸碎機器、打敗天尊,就算你齊天大圣了。
你也不是原著中,那個站出來對世道說“不”,然后被碾死的人。
不是說只要本事大,就叫英雄了。
悲壯來自于,對人生透徹的省悟,然后決絕地縱身一躍——“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來自于,明知道失敗,也要用失敗來捍衛自己的尊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真正的英雄舉動,得知道“你為了什么”,還得知道“你要犧牲什么”。
否則,沒腦子的反抗,只能算是青春期逆反心理。
很不幸,電影《悟空傳》屬于后者。
價值觀輸出全靠吼——
我戰斗過
吼——
我也不會認輸的
吼——
我劈開這天
“從今以后一萬年,你們都會記住這個名字——
孫!
日!
天!”
張口閉口就喊不服這個,不服那個。
然而電影中所追求的,所反抗的,都相當模糊而無力。
我不服這種天命
看完電影中幾場初中生早戀般的感情戲。
再聽到這樣的反叛理由——
我不像你
可以一個人孤單地活著
Sir只想為你們重新填詞一首龔琳娜老師的《法海你不懂愛》——
天尊你不懂愛~
天機儀會掉下來~
寫《悟空傳》的時候,今何在剛大學畢業。
他在二十歲左右寫下的孫悟空,是一個慷慨激昂、不屈不撓的熱血青年。
17年后,電影《悟空傳》電影中的孫悟空,就退化成了一個一言不合就懟天懟地、日天日地的問題少年。
再振振有詞,也掩飾不住自己的淺薄和虛妄。
這,就是所謂的IP翻新嗎?
原著粉想說,這叫翻車。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漢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