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金在《寫作這回事》中說:“通過閱讀壞文章,人們能最清楚地學會寫作的避忌。”他形容,閱讀某本特別糟糕的小說無異于經歷了“一場文學上的天花預防接種”。有人曾引述數學家喬治·波利亞在一場數學教學演講中的話:除了正確理解,人們還必須知道如何錯誤理解。
同理,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做一個策劃方案,有時候不僅要做一個正確的,還得做一個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的錯誤方案,只有從正反兩個方面都準備充分了,這個策劃案才有可能順利的實施。確實,在我們這個網絡超級發達的時代,每一天我們都會遭遇很多莫名其妙的神邏輯對話與事情。你會驚訝的發現,明明對方跟你講的話很沒有道理,但是對方卻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是對的。在這之前,我還是對此現象存在很大疑問,直到我近期看了《神邏輯》這本書,我才發現那些不講道理的人原來都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也難怪那些不講道理的人似乎總有理。
《神邏輯》,是一本通過19張充滿趣味的插畫的反面案例來闡述錯誤邏輯的錯誤根源,并用通俗易懂的事例來告訴我們在生活中如何避開邏輯雷區,成為掌控全局的人。
下面我們挑選了本書中的五張插畫和現實中的一些常見事例來跟大家分析那些不講道理的人在論證中都犯了哪些錯誤。我們又該如何與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
比如,這張插畫中的內容所表現出來的邏輯錯誤叫“訴諸潮流”,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喚其為“順勢而為。通俗地理解為做事要順應潮流,不要逆勢而行。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的“別人都結婚,你干嘛不結婚?”“別人都在學新媒體運營,你干嘛不學?”“大家都在用某某爆款面膜,你怎么不用?”等都屬于“訴諸潮流”的錯誤邏輯。還有特別典型的就是某國的總體選舉,政客們也會利用各種花言巧語來為他們的競選增強動力,影響選民。
這種通過大環境下的大多數人的行為影響力來強制的要求其余少部分人跟隨,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堅持自己的內心所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杜絕隨波逐流。
這張插畫中所表達的邏輯錯誤叫“虛假兩難”。簡易理解為“非黑即白”。只給出兩種可能選擇的范疇,并假設討論范圍內的一切都必居其一。因此,對方如果拒絕了一種范疇,就只能接受另外一種。比如,“你既然不討厭我,那就是喜歡我咯”或者我們去咖啡廳,經常會被問道,“你想要茶還是咖啡?”。再比如,中國人常說的“棍棒之下出孝子,“我覺得這種觀念有待商榷,”但是馬上就會有另外一個人挑出來說“如果你一味的縱容孩子,他會為所欲為,將來必定會惹出大禍。”
事實上,這些觀點都是片面性的,有可能去咖啡廳的人選擇喝檸檬水,或就要一杯白開水?人家不討厭你,但并不代表人家就是喜歡你,或許人家只是基于禮貌呢?中國傳統思想里面,特容易出現“非黑即白”的邏輯錯誤,孩子的成長與教育為什么一定要在棍棒下才能成才呢?那如果這個孩子本身自律性就很高,學習生活都能掌控非常好,那個時候,還需要棍棒么?沒必要,這個“棍棒之下出孝子”完全是一部分人的片面思維。所以,面對這種邏輯錯誤時,你可以試著以中立的角度去看待考慮這個問題。
這張插畫所表達出來的錯誤邏輯叫“訴諸恐懼”。簡易理解為“施壓”。即通過花言巧語、威脅、或者徹頭徹尾的謊言來給大眾施加心理壓力,迫使大眾不得不那樣做的一種帶有強制性的錯誤邏輯。
比如,一幫女生在一起聚會聊天的時候,肯定有遇到這種事。一個打扮精致的女生會對一個打扮隨意的女生說,“你如果不好好收拾和打扮自己,你的男朋友或者老公一定會出軌的。”這種帶有威脅性的勸告在一定程度上的給對方施加了心理上的壓力,最后容易導致那個女生會因為別人的一席話而去改變成自己并不喜歡的樣子。其實,說不定人家的老公就是一個很隨意的人,喜歡女朋友或者妻子也打扮隨意,并不是每個男人都喜歡打扮精致的女人。
在生活中,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影視劇中也常常出現這些鏡頭。比如一個被處分的官老爺,有些人就會說,你應該在警察到達之前把所有的貴重物品都交給我。否則警察會把它們放進庫房,那里可是有去無回。這個時候,往往就利用了被查處的官老爺心疼和害怕自己的貴重物品落入經常手中有去無回的心理,成功的讓另外一個人用謊言把官老爺給騙了。
其實,越是遭遇這些恐懼錯誤邏輯的時候,越是要保持冷靜,務必要理清事件的來龍去脈,然后再做出決定。
這幅插圖所表現出的錯誤邏輯叫“滑坡謬論”。簡易理解為“天馬行空“,就是沒有任何的證據支持,然后就把自己猜想的或者想象的推測認作是必然發生的事實。最簡單的理解的例子就是我們父母從小就跟我們說的”如果你不好好念書,就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將來肯定一事無成!“。當初說這話的父母估計不少被自己的孩子打臉的吧!好好念書是基礎,但是還得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切勿以偏概全。
再比如魯迅曾經說的一段話就犯了很大的“滑坡謬論”的邏輯思維錯誤。他道“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國人的想象力,唯有在此層面上有如此飛躍。”這完完全全是自己的猜想,沒有一點依據。
面對這種錯誤的邏輯思維,你完全可以忽略。
俗話說“丑人多作怪”。說的就是插圖中所表明的錯誤邏輯“人身攻擊“謬誤。即通過攻擊一個人本身,而不是攻擊其觀點,以轉移討論話題,最終達到詆毀其論點的目的。這種類型的人身攻擊被成為”侮辱性人身攻擊。
比如,一同學說,“我認為皮影戲應該推陳出新,才能煥發出新的活力。然后另一個人馬上反駁說:”你才讀過幾年書,就敢否認中國的傳統文化?“直接掠過觀點,攻擊對方沒文化。
在生活中,很多這樣的事例,比如,黃某向李某借錢沒有還,然后秦某就對黃某說,李某是一個沒有誠信的人,黃某則對秦某說:“那你上次私吞公司的公款被解雇的事怎么說?“由此,討論完全偏離了軌道。如果是你遇到這種錯誤的邏輯思維,你可以在一個觀點提出前大膽的向對方指出”對事不對人。切勿對事對人。“
所以,在生活中遇到那些充滿神邏輯的人或事時,一定要學會找到對方的邏輯錯誤的根源,然后從中思考該以何種得體的話語去回復,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從神邏輯思維的誤區中走出,才能掌控討論全局。
(本文由綿羊所原創,轉載務必關注公眾號聯系綿羊本人,否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