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湘西邊境的小山城里,生長著一個漂亮水靈的姑娘。她有一個年長免費為人們擺渡的爺爺。他們爺孫倆住在這兒,相依為命。每天坐在河邊曬曬太陽,唱唱山歌。看著這家浩浩蕩蕩迎親的隊伍,看看那家的商船往來,帶來些許景氣。轉眼間,翠翠也到了該嫁的年齡,年老的爺爺知道自己陪伴孫女的時日不多了,希望為她尋個好人家,也算是為了給孩子年輕就殉情的媽媽一個交代??上驳氖钱數赜新曂拇偧依锏拇髢鹤樱鹤佣純A心于她,紛紛展開追求的道路。好景不長,大兒子在海上失蹤,船總家總認為大兒子的失蹤與翠翠爺爺有關系。他們之間有不可言說的無奈,煩躁,誤解。他們家也不希望一個間接害死大兒子的女人做二兒子的媳婦。只可憐了老人,可憐了船總家的大兒子,可憐了翠翠對二兒子的肯定,也可憐了二兒子對翠翠的愛。一個雷雨夜晚,老人終于在雷雨將歇的時候走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第二次看《邊城》了,第一次看的時候印象不是特別深,以致于每每談起《邊城》時,都會把它和錢先生的《圍城》混在一起,這一點我非常抱歉,其實這兩本書是完全不一樣的。但當這次看過以后,我卻又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合上書本,深深的吸一口氣,再呼出一口氣。短短一個篇幅的文章寫下了一個女孩一生中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沒緩過勁。這是什么唯美的浪漫愛情故事,分明是一個在平靜中進行的悲劇故事。這些唯美的文字背后上演著一場悲劇,帶著一股濃濃的傷感。
其實我在想,沈從文先生為什么要把著片文章故事題名為《邊城》,文章看似好像和邊城沒什么關系,但事實是處處都有關系。女孩翠翠和爺爺居住的茶峒山城就位于城邊,這座山城里民風淳樸,自然,沒有城市里的狡詐,丑惡,欺騙......像個城市之外的世界。沈從文先生用詩一樣的語言講述了一個詩一樣的故事:一群生活在湘西邊陲小鎮的人們,用善良、坦誠、勤勞、質樸得人性光輝,譜寫出一支美好的山村生活牧歌。
文章極富從前的民俗特色,比如戀愛的事也與現在大相徑庭。邊城里面大兒子先請他爸爸做主,請人說媒走了“車路”。后來兩個兒子又走了“馬路”在日頭下唱熱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溫柔的歌,唱上三年六個月的歌。而翠翠呢,一說到這些話題,便避開不說,臉頰紅透,跑開了,也不曾告訴爺爺自己心屬二兒子(雖然爺爺感受到了)??吹竭@些我真有點兒替他們急,何必如此麻煩呢,繼而轉念一想,這或許便是詳細文化的獨特吧,對他們來說這便符合現代人口中的“浪漫”二字。不過,現在的人哪知道什么走車路,走馬路,管他走什么路。反正打個電話見個面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分鐘的事,哪用唱支山歌三年又六個月,那還不得眼里的西施都老了,黃花菜都涼了。
文章里令我感動的是那個老人。他七十歲了,從二十歲開始就載渡客過河,他托人帶了茶峒出產的上等草煙,每逢爭不過渡客付錢,他便綁一大束在他們背包上,只求心安。他希望幫他看船的年輕人也有機會看看端午的賽龍舟,便留孫女一人看比賽,自己跑去替年輕人。當他得知船總家的變故,面對船總家的態度,只能夠反復搓著自己的雙手,他曾經是多么自信的渡船著,他做錯了什么。他善良樸實了大半輩子,為什么自己的女兒生下孩子殉情早逝,讓他一個人承受不懂事的女兒帶來的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為什么孫女乖巧懂事,卻莫名奇妙的最終變成有情人不能夠終成眷屬,自己在一個雷雨天含著遺憾而死。這么純樸的老人為什么走的那么孤獨,他幫別人擺渡了幾十年,卻唯獨忘了將自己和孫女渡向幸福的彼岸,最終,只好匆匆的搖著渡船,通往天堂。老人,希望你在這路上一路平安,不要回頭,不要掛念您的孫女,您的孫女因為你是她的爺爺而驕傲。
你走后,山水依舊;你走后,無人撐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