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已經看完這本《思考,快與慢》,這本書的內容比較枯燥,需要耐心來讀,但是內容富有邏輯和專業性,大多數人剛開始看都看不下去。我看不下去就跳著看,找感興趣的內容看。一般這類專業的好書,比較難啃,需要我們動腦去思考,而我們大多數人最缺乏的就是耐心和思考,所以快餐書籍之所以那么暢銷也是這個原因。
這本書的作者是丹尼爾·卡尼曼,在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心理學領域頗具影響力,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這本書廣受世界各地的歡迎,來看看這本書的影響力。查豆瓣時,豆瓣君說,這本書剛上市,連續20多周蟬聯亞馬遜、《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20名,上市超過7個月,橫掃全球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穩居亞馬遜總榜前50名。《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衛報》、《紐約時報》、《金融時報》、《商業周刊》、《華盛頓郵報》、等國外權威媒體,《三聯生活周刊》、《商學院》、《東方早報》等國內知名媒體爭相報道,國內外讀者好評如潮。
這本書值得一看,教你如何思考。主要是開拓思維,接收新的信息,原來我們的思維存在許多思維謬誤。
丹尼爾·卡尼曼把人的思維方式分為了兩個虛擬的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是直覺系統,是無意識的本能,不需要經過太多地思考就得到答案。比如突然出現的聲源和對一個人的映象。系統2是經過嚴密思考與推理的系統,進行判斷和選擇。比如數某個字出現的字數和觀察別人的表情。系統1運用直覺、進行快速思考。系統2需付出努力、運行更慢。兩個系統相輔相成, 在很多情況下,系統2會偷懶,會服從系統1,人都是有惰性的。人們通常很懶惰,經常不調用系統2,尋求捷徑,直接采納系統1的直覺去判斷結果。
書中介紹了人存在的惰性思維、直覺謬誤、認知偏見、過度自信、決策失誤等,舉的不同例子說明了人的不同心理反應,有很多引發思考的有趣例子,還有很多自己平時沒有涉略過但是有用的東西。
在看第5部分,兩個自我的時候,說到了決策效用和體驗效用,記憶自我與經驗自我。這里說到的效用形容于人的兩個狀態,快樂與痛苦。人的記憶并不是那么的可靠,記憶自我夸大痛苦體驗。人的一生中,中間有很好的體驗,但是結尾又不好的體驗,盡管中間好的體驗多結尾不好的體驗10倍,一些人還是會認為整個人生很糟糕。比起整個人生,更在意的是結局。
人為什么會痛苦,常常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無法自拔,那是因為極度關注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希望故事里的自己是正派,像電視里的情節一樣,結局完美。可是現實并不如人意,人太容易相信自己的直覺,常常不經大腦思考,只動用了系統1層面,少了系統2的參與。人喜歡幻想,幻想里大多數是美好的,這樣才能撫慰心靈呀,得到暫時的緩解,達不到長期的心理放松效果。
我們不能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直覺,因為這會更容易犯錯。在看《奇葩說》的時候,不要只是單純的看著馬薇薇、邱晨、顏如晶、范甜甜她們辯得好玩有趣,然后自己跟風倒,更多的是看到辯題背后所想表達的本質。我現在看的時候,一看到辯題,我會暫停,自己想一下,然后再繼續看。不過我有時還是會被帶著跑。
這本書把思考分為兩個系統,也分別代表了兩個人物,那是綜合人的各方面的影射。獨立思考的培養,首先要涉略一些經典書籍,養成閱讀的習慣,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夠更好地對這個世界有一定的認知和探討。讀書是投資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沒有什么比書中的知識更能讓人增長智慧。看完這本書,我真的覺得好難輸出,因為輸入得太少,知識系統欠缺,思考的方向和角度比較匱乏。好的輸出伴隨著大量的輸入,量變才會引起質變。
我的感覺是當感到困惑的時候,問問自己,自己為什么會困惑,哪里出現了問題。無論怎么樣,都不要放棄自己,懷疑自己。不知道怎么走的情況下,往前走。無論怎么走,都是在向上。過程很重要,不要只看到高潮與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