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應該追求什么樣的角色,應該相信什么樣的行為原則。我們個人的焦慮有點像我們民族的焦慮,它是一種基本的關于我們該何去何從的混亂和困惑。
——羅洛·梅(美國心理學家)
幼年時,不知焦慮為何物,年齡漸長直到成年后,焦慮卻像甩不掉的影子,一直在那里,不過是時長時段的區別。上學時為考試而焦慮,畢業季為出路而焦慮,工作后為發展而焦慮,退休后為健康而焦慮。《少有人走的路》中說:“人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與焦慮抗爭的過程,舊的焦慮被化解,新的焦慮冒出來。
焦慮來自難實現的欲望。欲望過大、過高,自己力所不能及時,焦慮就產生了。想要的東西并不總是使使勁兒就能夠得著的,但想要的需求又太過強烈,垂涎三尺,欲罷不能。心中急切,缺乏耐心,卻不知道路漫長,非一日之功能夠抵達。
焦慮來自不恰當的比較。拿自己的處境與他人作比較,忽視了對方所曾付出的努力、遇到的機遇,而陷入“別人有的我為什么不能有”的模式,內心忿忿不平。或是深知與他人差距懸殊,但又羨慕其取得的成就,自卑油然而生,心中沮喪低落。
我們拿什么來驅走內心的焦慮呢?當我們對自己有越清晰的認識時,越明白自己想要去哪里,越不容易被身邊紛繁復雜的事情所干擾。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去的地方是哪里,就不會為不知該走哪條路而焦慮了。當你隱約有了方向想要做出改變時,你猶豫了,因為這么做也許會帶來些風險:別人會怎么看?失敗了怎么辦?
你對自己的認知是基于外界的看法、旁人的評價,還是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當我們習慣于遵從外界的、世俗的意志時,就會一點點丟掉自己的觀點,我們想要被群體認可的一面會讓我們壓制自己的想法,進而說服自己接受他人的想法、世俗的觀點。但當我們漸漸發現自己的內心并非這樣想時,焦慮就產生了,因為我們并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活,亦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里,如同大海里失去舵的船,隨波逐流卻又忐忑不安。
想要面對真實的自己、面對自己所處的真實困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你既然不愿總是被焦慮所困擾,那就不妨在面對問題時拿出一些勇氣,邁出一步又何妨?
“不自欺,不欺人,在美好與真實之間,選擇真實;在安寧與痛苦之間,選擇真實。勇氣,是敢于看真實世界,說出自己的真實見解,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能力。這并不是說,一個有勇氣的人從不妥協,而是說即使他妥協,他也不會對自己說謊,他一直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為什么這么做。”
(《人的自我尋求》羅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