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第 162 天分享
全文共約 3000 字,閱讀完共需約 8 分鐘
今天的分享,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我會和你聊聊“一維時間管理”與“二維時間管理”的區別。
在第二部分,我會和你分享如何把“自由時間”利用到極致。
第三部分主要講的是如何把“被動式娛樂”化為“主動式娛樂”,讓我們在放松的過程中也能得到成長。
最后,我會和你分享一點“并行”利用時間的小技巧。
01
“一維時間管理”與“二維時間管理”
1、 一維與二維時間管理術
何為“一維時間管理”?“一維時間管理”就是對時間進行簡單的剪切與平移。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平時會忙到晚上九點半,然后準備洗漱睡覺,結果今天你任務完成得超快,九點就完成了。于是剩下的半個小時你就用來做其他的事情。
“一維時間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時間置換”。前一件事情節省下來的時間,平移給了另一件事情。
這種方式有一個弊端,就是無法提高相同時間內的時間利用率。比如你在“低效時間”節省下來的20分鐘,用來做別的事情,效率仍然不高,因為你無法擺脫一天的生物節律。
而這恰恰是“二維時間管理”考慮的內容,在“二維時間”中,我們每天的時間不僅僅包括了簡單的這24小時,還包括了不同周期的專注力的變化。
把“時間”與“專注力”相結合,我們就能做到在“適合的時間里做適合的事”,這也是“二維時間管理術”的核心思想。
(圖片來源于《為什么精英都是時間控》)
2. 從“田忌賽馬”的角度談談“時間利用率”
關于專注力、時間以及產出的關系,有一個“產出公式”:
專注力(工作效率) 時間 = 工作產出*
為了更好地幫助你理解這個公式,我用“田忌賽馬”的故事給你舉個例子。
在“田忌賽馬”這個故事里,田忌用上等馬對陣對方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下等馬,用下等馬對上等馬。
從“專注力”的角度,我們還可以這樣理解。
我們的“上、中、下等馬”就相當于我們的不同專注程度的時間。在“上等馬時間”里,我們的注意力最集中,工作最高效;在“下等馬時間”里,我們的工作狀態最低,清醒程度最差。
對方的“上、中、下等馬”可以理解為需要你投注相應專注度的事情。“上等馬事情”消耗的專注力最多,產出必定也更高;而“下等馬事情”對專注力的需求相對來說就沒那么高,類似于我們那些“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
從時間利用率的角度來說,“勢均力敵”最重要。怎么理解?就是在我們的“上等馬時間”里面,要去做對方的“上等馬的事情”。而“下等馬事情”,則應放在我們的“下等馬時間”里面去做。
在專注力最高的時間里,就要做那些需要我們投注較多專注力的事情,在工作效率不是特別集中的時間段,我們就可以做那些“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
如果你能做到時間的“專款專用”,你的時間利用率一定特別高。比如一天當中,早晨你的大腦最清醒,你可以用來看書、寫作、背東西等需要全情投入的事情。到了下午兩三點,大腦變得沒那么清醒,你就可以做一些不用特別動腦的事情。
如果我們沒做到這一點,會怎么樣呢?
你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早上最清醒、效率翻倍的時候,你選擇了低產出的活動,比如刷視頻、玩手機。你在你最不清醒的時候,選擇了需要投注大量專注度的任務,比如學習,看書。
你要是這樣做了,產出肯定不多。為啥?迷糊的時候學東西,我們能學進去多少呀?
還記得那個“產出公式”嗎?專注力(工作效率) 時間 = 工作產出*。
如果你能在不同效率的時間做對應效率的事情,你的產出肯定是最高的。無論你做什么,都要適應你的“生物鐘”,千萬別反著來,胳膊擰不過大腿,最后吃虧的還是你。
02
如何把“自由時間”利用到極致?
有人問我,工作忙完了,回到家還有一段自由時間,我可以做什么?我要不要繼續工作?
我的建議是這樣的。在專屬的時間,你就做專屬的事情,這樣效率肯定最高。
我相信你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家辦公效率一般沒有在公司高如果遇上“停課”,對于很多人來講,在家學習可能不如在圖書館學習效果更好。
所以,如果你忙了一天,回到家,如果事情不緊急,我建議你可以把工作內容先放一放。把時間用在自我成長與放松上面。
哈佛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兩小時理論”:下班后兩小時做的事情,是拉開兩人差距的關鍵。
對于用于個人成長上面的時間,我自己也有一個“儲蓄理論”。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成長儲蓄賬戶”,你的每一次“自我投資”,都會把“成長”存儲到這個賬戶中。
假設你每天把一小時的時間用于自我成長,你每天都往你的“成長儲蓄賬戶”中儲存了100塊,一周就是700塊,一年后,你的“成長儲蓄賬戶”里面的錢就變成了36500元。這可是非常可觀的一筆財富。
平日一點一滴的積累,最后就會匯聚成汪洋大海。
我把時間投資到哪里更合適呢?
首先,你要給一年后的自己做一個定位。你希望一年之后的自己是什么樣子的?最好具體一點,在哪里,做什么事情。
比如我腦海中浮現的我一年之后的樣子,就是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知識成長類博主,在我的幫助下,有上千名學生與職場人士完成了自己的蛻變。
結合你的定位和你目前的實際情況,你要給自己制定一個可以完成的目標以及計劃。
如果你的目標是一年之內通過某項考試,那么你的月計劃和周計劃就要與準備考試的科目相關,層層遞進;如果你的目標是一年之內完成一本書,那么根據你想寫的領域方向,你就可以平時多閱讀這方面的內容,多與這些領域的大佬交流,吸收他們的思想精華。
你每天或者每周要做的“自我投資”的事情,要緊靠著你的目標。從大方向上來說,只要你的計劃能保證你每周或者每月總結下來,始終是在朝著自己的目標,那么這個計劃就是非常棒的計劃。
03
變“被動娛樂”為“主動娛樂”
啥是被動娛樂?就是那種幾乎無法幫助你成長的,你只是在被動接受信息的那些娛樂。比如看電視結局,刷視頻等等。看完之后基本就是圖一樂呵,大腦得不到太多成長。
那么什么是主動娛樂呢?就是這種娛樂方式不僅可以放松你之前疲累的那一部分大腦,還能給你帶來成長。看書,書法,下棋等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如何變“被動娛樂”為“主動娛樂”?
我送給你三個關鍵詞:提問、記錄、輸出。
比如你要看某個生物類的紀錄片,你看之前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這個紀錄片主要講的是哪類/哪幾類生物?它們與我之前學過的有哪些不同?從它們身上,我能不能學到一些東西?
提完問題之后,你就不會再像以前一樣“走過場”式地看電視了,你會有意識地抓取一些細節,用來填充你的知識體系。
最后,當你看完這部紀錄片,為了更好地幫助你鞏固吸收的知識,我建議你嘗試把大腦里的東西“輸出”。
輸出的形式不限,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哪怕三兩句話也是可以的,重要的不是字數,而是通過輸出的形式,能夠倒逼你的大腦“使勁”記住你看過的東西。
你吸收的東西,可能短時間內沒法給你派上用場,但是將來一定會成為你向上的每一步階梯。
04
“并行”時間利用法則
最后,我們來聊聊如何“同時做兩件事”?
我們的大腦注意力容量有限,如果你同時做兩件需要高專注度的事情,大腦就會崩潰。比如你邊開車邊回復消息,是會發生生命危險的。
因此,如果你想同時做兩件事,那么兩件事就一定不能都需要你“全神貫注”。你可以把一件“高專注度”的事情與一件“低專注需求”的事情相結合。
比如你坐地鐵的時候,你不需要思考什么樣的坐姿更舒服,只要坐著就行。于是你就可以拿出一本書看。
“同時做兩件事的”關鍵是,兩件事情當中,只能有一件事情需要我們高度集中注意力;另一件事情幾乎不需要任何專注力,而且不會發生危險。
PS:有人可能會問了,邊吃飯邊看書可以嗎?
我不建議這樣,吃飯看上去不需要動腦,但是它與我們體內激素的分泌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只有充分咀嚼,不受干擾地盡情享受每一頓飯,我們體內的激素水平才能相對平衡。
以上是我今天的學習分享。我是潤東,我們一起,向上生長。
參考資料:
1.《為什么精英都是時間控》 作者 樺澤紫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