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和江蘇交界的地方有一個小村,村里只有幾十戶人家,一面背山三面環(huán)水。據(jù)說當年黃河決口時,淹了方圓幾百里地,唯獨這個小村子因地勢得以保全,因此村子就叫黃水圍。然而村子走出幾十里地去,卻少有人聽過這個地方。畢竟除了偶爾走親戚外,村里人整歲都在為口糧忙碌,一年到頭也難得出幾次遠門。即便是親戚,最多也就這幾十里的路,所以知道這個地方的人,一大半倒是有親戚在這里。
村子雖小,但不閉塞。村子不遠處是通往附近鄉(xiāng)鎮(zhèn)的水道,在臨近村子的地方就有渡口。擺渡的那人黑瘦矮小,五十多歲,我們都叫他龐泥鰍,真名卻不得而知。據(jù)說他爺爺原是黃河發(fā)水時趴在水缸里漂過來的,大難不死就在村子里安了家,先是給人干起了長工,再后來又去運鹽土,沒干多久又去販馬。在外面闖蕩幾年,回來時還帶回了一個婆娘,然而腿也瘸了一條。據(jù)老人講,那婆娘白白嫩嫩,是一個地主的填房,被他販馬時拐回來的,腿也是地主打斷的,最后給地主吊了一夜,又剝光了兩人的衣服才放他們走的。
龐泥鰍的爹叫龐開山,年輕時眉清目秀而且生得一副好嗓子,閑時又每在院前賣弄幾句戲詞,便引的附近幾個村子的女孩子都來渡口這里洗衣服。后來龐開山進城想投個戲班,又被抓了壯丁,一年后只拖著一條腿回了村子。據(jù)說龐開山在外面唱戲時有個相好的,不過聽說那個相好為了籌錢治他的斷腿,就偷偷把自己賣到窯子里,沒半個月就跳樓了。龐開山后來娶了一個比他大十幾歲的胖寡婦,兩年后生了孩子,算是沒有斷香火。
到龐泥鰍這一代,最終決定不再出遠門,就守著村子過活。龐泥鰍無兒無女,婆娘是東頭杜鐵匠的妹妹。杜鐵匠耿直憨厚,一天說不了幾句話,她妹妹卻是喜歡說話,仿佛世上所有的事都拿在嘴里嚼一遍,品品滋味才過癮。龐泥鰍每天擺渡,喜歡和外面的人說話,回到家就覺得一天的話說完了,便不再吱聲,由著婆娘說。有時候過渡的人少,龐泥鰍覺得這一天的話還沒有說完,晚上就和婆娘說,說完就倒頭睡了。
龐泥鰍一輩子從來沒有和婆娘吵過架,倒不是不想吵,而是龐泥鰍害怕婆娘的哥哥杜鐵匠。害怕杜鐵匠也不是真的害怕,而是一種敬重。杜鐵匠干了一輩子鐵匠,渾身的筋骨都好像是鐵鑄的一樣,六十開外而不顯老。然而真正使杜鐵匠成為龐泥鰍心中杜鐵匠的卻不是這副身軀,而是杜鐵匠的沉默,人一沉默就容易顯得高深。
杜鐵匠十二三歲跟著他爹打鐵,那時候還舉不起大錘,他爹就讓他拉風箱,拉了兩年風箱就被送出去拜師了。杜鐵匠在外面學了幾年鑄鍋,最后達到了看一眼鍋就知道哪里厚哪里薄的地步。幾乎每一口鍋杜鐵匠都可以預知將來破損的部位。以至于附近的人買回來鍋都要先讓杜鐵匠補一下,如果說哪一家的鍋沒有杜鐵匠的補印,那一定會被鄰里笑話不會過日子。
杜鐵匠的爺爺也不是本地人,黃泛的時候帶著孩子從河南逃荒過來的。原先是木匠,后來又改做篾匠,再后來又做瓦匠。他一輩子信奉的就是荒年餓不死手藝人。所以逃難過來后就偷學了不少手藝,靠著這手藝蓋了三間茅草屋,又娶了婆娘續(xù)弦。婆娘給生他了三個娃,頭兩個娃都沒過滿月就夭折了,第三個難產(chǎn),連婆娘一起都沒了。
杜鐵匠的父親姓名已不可考,早年也想跟他爹學手藝,但杜鐵匠的爺爺卻不教,一定要他出去學。后來杜鐵匠的父親跑到山東去學打鐵,又到河北學趕車,正碰上兵荒馬亂,趕著東家的馬車就跑回來了,在家里老老實實的開了個鐵匠鋪。杜鐵匠平時話很少,倒不是不喜歡說話,只不過每天打鐵沒有人可以說話,于是就學會了用沉默來打發(fā)無聊。杜鐵匠沒有兒女,他婆娘為這事沒少跟他吵架,后來在賣醋的毛五,打更的牛老瞎張羅下,從外面抱養(yǎng)了一個女孩回來,取名叫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