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很認真的看書學習,不過每次測試都很差勁,跟付出的“努力”完全不成正比。可有些人卻每天學習時間不多,有的甚至還在追連載小說,可考試成績總是特別好。他們就這樣成了他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有沒有想過為什么?為什么那么努力學的還不好?有沒有想過其中的原因,有沒有分析過學習方法?
死記硬背、做題,是大多數人的學習方法,各種例題習題都做了好幾遍,成績還是沒有什么起色,學習漸漸的成了一件痛苦的事。“別人家的孩子”卻能配合自己的節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如何高效學習?我們從學習動機、身體、方法,三個方面入手。
1.動機
學習某個知識的目的是什么?
為什么要學習它?
它對你生活、人生有什么用處?
你不學習它對你人生有什么壞處?
很多人都沒有想過這些問題,看到就學隨著大流走。很多時候一堆書下面的評論基本都是“樓主,求書單。”求書單,對方學什么跟你有關系嗎?或是對方學習的是你所喜歡的嗎?很多人都缺少學習的動機,缺少動機學習效果就越差也就越難堅持。學習動機更加強烈,學習的意義更加深遠,學習目的更遠大,對知識的理解必將更加深刻。
學習動機必須是具體化、長短結合、并且和自身需求相結合的。
具體化:不要再用無法衡量的目標作為自己的動機,而是讓它具體化。
和“我要成為一個自律的人,早睡早起”相比,“我要早睡早起,每天晚上11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就有具體的動機和目標。
長短結合:《精進》里面提到兩種視角“遠期未來視角和近期未來視角”遠期未來缺乏細節,他是以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考慮價值與意義,缺少可行性。如同我要成為科學家這個高大上的目標。如何實現我要成為科學家的夢想呢?近期未來視角下考慮更多的是具體到情境中怎么做,強調的是可行性和實施步驟。所以做目標要長短結合,考慮目標的價值與意義,更要考慮目標的可行性和實施步驟。
自身需求相結合:動機最好和你最想要的、最需要的東西結合起來,要想清楚,你想要做什么呢?什么是最吸引你的?學編程只是一個動機,僅僅是動機還不夠。“我要學習一門新語言,掌握XX語言我就可以去XX公司上班做軟件工程師了,一個月可以有XX工資”。這就結合了需求、地位、金錢,動機是自己的事就算是為了錢去學習又怎么樣呢?學習之后你也會變得比現在好,這就夠了。
學習知識前先問問自己,是否是自己需要是否是自己喜歡的。
2.身體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更是一切的本錢。生病了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學習,睡眠不好也不能全身心的向往學習。疲憊的身體再強大的意志力也喚不回來,你必須具有足夠強大的身體機才能去支撐學習。
3.方法
整體性學習策略
整體性學習在于創造信息的網絡,一個知識與另一個知識相互關聯,那些相互關聯的知識網絡才能完全理解知識,從而輕松的駕馭知識。創造的聯系越多,它們就會記得越牢、理解得越好。學習并不是整理一個個獨立的盒子,學習就像編織一張大網。
整體性學習基于3個主要觀點:結構、模型、高速公路。
結構
結構就是一系列緊密聯系的知識,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取決于結構的發達程度,強有力的知識結構來自概念之間的不斷聯系。結構就好比一座城市,城市里有很多建筑,建筑物之間有道路相連,有些高大且重要的建筑聯系有上百條道路與其他建筑相連,而其他不重要的只有幾條小路相連。
所以建立知識結構時,你的目標就是在各種知識之間建立盡可能多的聯系。每學習一個新概念,都會自動地與其他知識相聯系。 建立知識結構非一日之功,強有力的結構來自概念之間不斷的聯系,一次完成一個想法,日積月累,水到渠成。
模型
模型是簡化的結構,模型對于快速學習新概念至關重要。 通過將一些核心概念聯系在一起,創建一個模型, 模型并不需要非常精準,它只需要綜合一些觀念,使這些觀念更易理解、把握。隨著理解增長,逐漸調整之前模型,創造出新的模型,有了知識結構就可以對模型進行理解和糾正錯誤了。
高速公路
增加城市之間的聯系,即結構與結構之間的聯系。 高速公路能激發創造力。“跳出盒子”之外思考最恰當地描述了那些在結構之外思考的人們。出現問題時我們總是盯著問題看,未曾從多維度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
常見的典型結構:
感知結構 :通過圖像、聲音、情感,互相交織構成結構。
關系結構:通過故事、人物以及人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顯示我們的實際生活。
基礎數學結構:建立更深層次數學結構的基礎,可用它來簡化其他學科里的各種關系。
整體學習的順序: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測試。
1.獲取:信息進入眼睛和耳朵,閱讀、課堂上記筆記以及個人的種種經歷都是獲取。獲取階段的目標是獲取的信息要準確,信息量要盡量壓縮。這個階段代表從信息采集到進入腦子的過程,此時處理各種形式的信息以及減少干擾的能力至關重要。
2.理解: 明白就是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聯系上下文,這是學習的最基本的聯系。光了解這一點還不夠,還需了解這個公式是怎么得來的,它與其他公式的關系,以及怎樣將它用在解決外面世界的各種各樣問題。遇到比較難的課程時,首先嘗試將其分解為更小的問題,縮小范圍,搞清楚不能明白的地方,方可深入閱讀,跨過障礙。
3.拓展:拓展階段是整體性學習中最花費力氣的地方,這一步將形成模型、高速公路和廣泛的聯系,從而獲得定義很好的結構。首先對信息有字面的理解,開始將這個信息與其他信息聯系,應用模型來簡化和擴展結構,同時也要拓展對信息的理解,包括信息的由來(問為什么?)以及與其他信息是怎么聯系在一起的。
拓展有三種主要方式:
深度:探究知識的背景。深度拓展可能是牢牢鎖定知識的最佳方法,但是同時也是最花時間的工作。
橫向:探究知識的關系;建立模型,在模型與原知識之間建立聯系
縱向:縱向拓展要求在結構間建立高速通道,與其他結構聯系后,從其他結構的角度探究知識;比喻法和內在化是進行縱向拓展的最好方法。
4.糾錯:糾錯可以看做是在整體性知識網絡中做修剪工作,添加一些特殊的例子,刪除一些現實中不存在的聯系。糾錯可以采取很多種方法,包括閱讀那些與觀點相反的書籍,以及把結論放入現實世界中看看(糾錯的唯一途徑就是實踐!)
5.應用 :應用是學習最終完成之地,能做到學以致用方能更好地適應現實世界。
6.測試:在上述階段的每一步都需要測試,測試有助于迅速找到學習中的問題所在,幫助改進學習技術,克服缺點。通過測試要確定你對知識的理解到了什么層次?
以下是你需要問自己的一些問題:
獲取階段的測試-----我以前看過或聽過這個知識嗎?
理解階段的測試-----我理解知識的含義嗎?(至少是字面上的意思)
拓展階段的測試-----我知道知識從何而來,與哪些知識有關系?我用了比喻法嗎?用了幾
個?
糾錯階段的測試-----我刪除了那些不恰當的聯系嗎?我刪除了那些錯誤結論嗎?
應用階段的測試------我將知識用到我的實際生活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