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后一天,老實地觀看深圳衛視現場直播羅胖跨年主題演講《時間的朋友》,對于我這種偽粉絲來說,是一場認知的盛宴。他站在舞臺中央像布道者般足足講四個小時,談創業熱潮說科技發展的認知,如果記不住幾個關鍵詞都不好意思說聽了這場演講。從此以后“認知”這個詞火遍中國大江南北,走到哪里都提起這個陌生而令人敬畏的詞匯。
在學生時代參與過一場培訓,老師說“你的詞匯量決定人生的高度”,當時不以為然。但是工作幾年后,你輸入越多,你的詞匯量會不斷積累,積累多了,你的輸出絕對不一樣了,似乎跟萬小時定律一樣。
而信息爆炸的今天,是因為輸入不夠無法實現我們認知的升級,還是我們不夠專心不夠努力去積累,其實都不是。仔細翻翻手機里面關注的公眾號和下載APP,這么豐富的信息,究竟有多少時間來研讀。一天24小時,總會不經意間被各種標題黨所吸引住,時間恰恰這時被漏掉了。如此洪荒般信息,就這樣無情將時間進行碎片化分割,每個公眾號、每篇文章都霸占時間分布,獨立思考顯得尤為被動了。
即使遇到好的文章,或許沒有時間去仔細品味,不經意間就進行收藏。在心里暗示自己等有時間時,再好好去品味。于是后來,便沒有了后來,真的成為手機里面緩存,說不定哪天就會被清理了。如果說在甄選信息或信息迭代更新速度太快,那其中負責的是自己本身認知的能力。
當自己不去思考時候,自媒體自動幫助給自己貼標簽來告訴你屬于什么群體。如今自媒體公賬號都會形成自己的社區和文化屬性,關注它,意味著被它圈粉或俘獲,也許你就是它的受眾之一。因為在它的世界里,它代表自己的價值屬性,如果能引發的共鳴或者精神上給你不一般的收益,你就是彼此共同認知體。如果說有人害怕關注更多的公眾號時,說明他已經意識到即使關注了,也不一定有時間進行詳細閱讀和分析。信息海洋中,如果無法脫離被動推送狀態和獨立思考,你關注的一定不是真相,真相注定是要被湮沒的。
在我們覺得時間充裕時,更多關注我有時間要做點什么、學點什么、提升點什么,但是時間不充裕的時候,更多關注我有時間我想要做什么、學點什么、提升點什么,卻發現無能為力。如果將原來碎片化時間靜心重新整合,能夠垂直練出萬小時的練習,在小小的領域可能會取得不錯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