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偉
我是一個書架。
我有一副好身板:四周是純鋼架結構,能為書籍提供堅定的守護;中間是白楓的隔板,能給書籍搭建舒適的港灣。
在書店里我是最引人注目的角色,兩米四的身高在店里頂天立地,雖然四米的腰圍顯得有點“微胖”,不過那可是為了多承載一些書籍小伙伴而做出的自我犧牲。
在書店里我可是老員工了,上班的日子可以追溯到1977年秋天。對于一個書架來說記清楚40年前的日期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都是因為我剛來的時候,記得看書的人很多。他們有的在仔細地翻閱數學書,有的拿著外語書蹲在地上靜靜地做著筆記,還有的找到一本歷史書后就急匆匆地離去。當時有旁邊的書架前輩告訴我,大家都在趕時間學習,因為再過幾個月就要恢復高考了,人們都使勁學習,讓知識改變命運。
在濃郁的學習氣氛中,我很快適應了書店的氣氛,并根據讀者的喜好擺放過各類書籍。比如剛上班的頭幾年放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之類的文學作品;八十年代醒目的位置擺著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這樣的哲學書以及艾青等人的詩集;九十年代則一度輪到《時間簡史》等自然科學洛陽紙貴,我每天的生活都在讀者們“沙沙”的翻書聲中度過,簡單而又充實。
十多年前開始流行成功學之類的“雞湯書”,不少人開始打算從紙張中直接挖掘“黃金屋”。不過在“大補雞湯”后,書店的翻書聲卻開始減少。前幾年甚至一度我覺得自己已經老了。因為走進書店的人越來越少,放在架子上的書也常年不更換。那時人們好像都去看電子書,玩電子游戲了,對走進書店不感興趣。看著最上層需要時不時擦抹一層塵土,我都想著是不是需要退休,回到庫房里休息了。
不過近兩三年來,書店里的人又再次多了起來。尤其是書店改為24小時經營后,平時一些沒時間來書店的人有了錯峰閱讀的機會,這讓我又重新有了被需要的感覺。
在喜歡夜讀的讀者里,我看到了自習的大學生,他們一邊翻閱著書籍,一邊在筆記本電腦中記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以完成自己的論文。我還看到了一些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在辛苦工作了一天后看起來有些疲憊,卻仍會堅持到書店中尋找進步的階梯。他們在書店里看書時目光透著執著,而且縱使衣服上還有汗漬,可捧著書的那雙手卻洗得干干凈凈,不會在紙張上留下任何印記——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書籍則會在他們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此外書店里還會有一些“非常規”的讀者,比如流浪者和拾荒者會在通宵營業的書店里找到休息的地方。只要不影響其他讀者,書店從來不驅趕任任何人。這些人經常看著看著書就靠在我身上睡著了,這時我會分外小心不要干擾他們。因為我知道,只要是來看書的,哪怕只看一頁、只看一行,都是讀者;甚至有的人只是進來休息,靠在我身上能讓他們更舒服一些,我的工作是也有意義的。第二天大早,當看著這些人伸個懶腰,扶著書架站起來,走出書店重新融入繁華都市中奮斗時,這同樣讓我有成就感。
當然,讓我最有成就感的還是知識的薪火相傳。比如我記得剛上班那幾年有位系著紅頭繩的小姑娘曾用她攢了兩個月的零花錢買了一本《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剛拿到書就迫不及待地在書架下讀了起來,一邊讀一邊發出的銀鈴般的笑聲讓我印象深刻。前些天的一個晚上,我又見到了那個當年的小姑娘,現在她已經成為了媽媽,帶著她六七歲的女兒來選擇童書,并且又推薦給孩子新版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好的書會一代代傳下去,好的書店也是。聽說以前和書店搶生意的在線書籍零售商亞馬遜,近年來也陸續開始設立實體書店,這足以證明書店的魅力和書架的存在價值。畢竟沒有書店的城市只是文化荒漠,再繁榮的商業也需要書店這樣的精神綠洲來供人休憩。
在24小時不間斷的翻書聲中,現在我又有滿滿的存在感與責任感。只要書店里讀書人的翻書聲不停息,我覺得自己就可以繼續承載知識,在書店里再服務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