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014,出自《莊子?雜篇?說劍》
當年趙文王喜好劍術,門下劍客三千,文王整天讓他們比劍斗武,每年要死傷百余人,如是三年,國力衰微,太子悝十分擔憂,便懇請莊子前去規勸文王。
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
莊子不急不忙進到殿內,見了文王也不行跪拜之禮。文王問他:“你想用什么話來開導我,而且還讓太子先做引薦?” 莊子說:“我聽說大王喜好劍術,特地以劍術參見大王。” 文王說:“你的劍能怎么遏制劍手、戰勝對方呢?”
莊子說:我的劍,十步可斬殺一人,千里之行,無人可擋。文王聽了大喜,說:天下沒有誰是你的對手了!
莊子希望有機會可以試試劍法,于是文王讓門下的劍客們互相比試,死傷六十余人,最終選出最強的五六人來與莊子試劍。
到了比試的時候,文王問:“先生慣用的寶劍長短如何?”
莊子答:“我的劍術長短都適用。不過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等我稍作說明再行比試。”
趙王說:“愿意聽聽你介紹三種劍。”
莊子說:“有天子之劍,有諸侯之劍,有百姓之劍。”
趙王說:“天子之劍怎么樣?”
“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晉魏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夾;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秋,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
莊子說:“天子之劍,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劍尖,拿齊國的泰山做劍刃,拿晉國和衛國做劍脊,拿周王畿和宋國做劍環,拿韓國和魏國做劍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包扎,用四季來圍裹,用渤海來纏繞,用恒山來做系帶;靠五行來統馭,靠刑律和德教來論斷;遵循陰陽的變化而進退,遵循春秋的時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來而運行。
這種劍,向前直刺一無阻擋,高高舉起無物在上,按劍向下所向披靡,揮動起來旁若無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斬斷地紀。
這種劍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歸服。這就是天子之劍。”
趙文王聽了茫然若有所失,說:“諸侯之劍怎么樣?”
“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圣士為鐔,以豪杰士為夾。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此諸侯之劍也。”
莊子說:“諸侯之劍,拿智勇之士做劍尖,拿清廉之士做劍刃,拿賢良之士做劍脊,拿忠誠圣明之士做劍環,拿豪杰之士做劍柄。
這種劍,向前直刺也一無阻擋,高高舉起也無物在上,按劍向下也所向披靡,揮動起來也旁若無物;對上效法于天而順應日月星辰,對下取法于地而順應四時序列,居中則順和民意而安定四方。
這種劍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內,沒有不歸服而聽從國君號令的。這就是諸侯之劍。”
趙王說:“百姓之劍又怎么樣呢?”
“庶人之劍,蓬頭突髻垂冠,曼胡之纓,短后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莊子說:“百姓之劍,全都頭發蓬亂、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纓粗實,衣服緊身,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相互在人前爭斗刺殺,上能斬斷脖頸,下能剖裂肝肺,這就是百姓之劍,跟斗雞沒有什么不同,一旦命盡氣絕,對于國事就什么用處也沒有。如今大王擁有奪取天下的地位卻喜好百姓之劍,我私下認為大王應當鄙薄這種做法。”
趙文王于是牽著莊子來到殿上。廚師獻上食物,趙王繞著坐席慚愧地繞了三圈。
莊子說:“大王安坐下來定定心氣,有關劍術之事我已啟奏完畢。”
于是趙文王三月不出宮門,劍士們都在自己的住處自刎而死。